地震急救/瘡瘍

跳轉到: 導航, 搜索

醫學電子書 >> 《地震災後常見病多發病中醫藥治療手冊》 >> 瘡瘍
地震災後常見病多發病中醫藥治療手冊

地震災後常見病多發病中醫藥治療手冊目錄

瘡瘍是各種致病因素侵襲人體後引起的體表化膿性疾病。局部症状是紅、腫、熱、痛;全身症状輕則發熱口渴便秘,溲赤或低熱、心煩盜汗等;重則高熱噁心嘔吐煩躁不安神昏譫語咳嗽痰血等。瘡瘍分初期、中期、後期。

(一)初期

1.中成藥內服

(1)局部紅腫熱痛明顯,伴惡寒發熱、便秘尿黃者,可選用連翹敗毒丸小敗毒膏消炎解毒丸牛黃解毒軟膠囊活血消炎丸五福化毒丸等。

(2)局部腫塊不消,皮色暗紅或不紅,全身症状不明顯者,可選用牛黃醒消丸醒消丸小金丸梅花點舌丸等。

(3)形成全身多發性膿腫蜂窩組織炎時,可選用西黃丸、小金丸、六應丸六神丸等。

2.中成藥外用

(1)局部紅腫熱痛明顯者,可選用如意金黃散、賽金化毒散搽水或醋調外敷;三黃膏、瘡炎靈軟膏。

(2)局部皮色不紅,皮溫不高時,可選用陽和解凝膏,貼於患處。

3.浸漬法:對於紅腫無破潰者,可應用2%~10%黃柏溶液濕敷或浸泡患處。

4.草藥外敷:仙人掌獨腳蓮紫花地丁敗醬草等新鮮藥搗爛外敷。

5.手足部感染,繼發四肢急性淋巴管炎出現紅線者,若紅絲細的宜用砭鐮法,局部皮膚消毒後,以刀針沿紅絲行走途徑,寸寸挑斷,並用拇指食指輕捏針孔周圍皮膚,微令出血,或在紅絲盡頭挑斷。

6.湯藥內服,以消腫散結為主。

基本方:銀花20克、連翹20克、蒲公英20克、防風10克、白芷10克、陳皮10克、當歸15克、貝母6克、皂角刺10克、梔子10克。

加減:

發於人體上部(頭面頸部)者,加牛蒡子黃芩菊花桔梗等;

發於人體中部者,加柴胡鬱金川楝子等;

發於人體下部者,加黃柏、苡仁車前草牛膝滑石等。

(二)中期(成膿期

1.中成藥內服,可選用五福化毒丸、梅花點舌丸、活血消炎丸。

2.湯藥內服,統用托法。

基本方:銀花10~20克、連翹10~20克、生黃芪15~20克、當歸10~15克、川芎10克、皂角刺10克、白芷10克、赤芍15~30克、梔子10克、丹參15~30克。

加減:

如見瘡形平塌,根盤散漫,難潰難腐,或潰後膿水稀少,堅腫不消,並出現精神不振,面色無華,脈數無力等症状,加用党參白朮、苡仁等;

如見瘡形漫腫無頭,瘡色灰暗不澤,化膿遲緩,或局部腫勢已退,腐肉已盡,而膿水灰薄,或偶帶綠色,新肉不生,不知疼痛,伴自汗肢冷、腹痛便泄、精神萎靡、脈沉細、舌質淡胖等症,加附子肉桂、党參。

3.外治:切開排膿

(三)後期:又可分為潰膿、收口兩個階段。

【潰膿階段】

1.中成藥內服:同中期。

2.中成藥外用:以提膿祛腐為主。

(1)潰瘍表淺,膿腐不透,瘡面不鮮者,可選用提毒散、九一散九一提毒散少許,撒布瘡面,紅膏藥瘡瘍膏,微熱軟化後,貼敷患處。

(2)膿腔較深者,可選用九一散或提毒散撒佈於油紗條上,置入膿腔引流

3.其他療法

膿腫很深尤其是內臟膿腫宜用導管引流。

袋膿者宜用擴創引流,或者墊棉法。

【收口階段】

1.中成藥內服

(1)瘡面肉芽新鮮,癒合較快者,無需內服藥物。

(2)瘡面顏色蒼白或紫暗,日久不斂,新肉難生者,可選用八珍顆粒十全大補丸人蔘健脾丸

2.中成藥外用

(1)瘡面潰爛,流溢膿水者,可選用祛腐生肌散、珍珠散珠黃八寶散,薄撒瘡面;用創灼膏濕潤燒傷膏外敷瘡面。

(2)瘡面腐肉已脫,膿水稀少,新肉不生者,可選用康復新液,噴洒瘡面或浸濕紗條,覆蓋瘡面;生肌散,適量撒布瘡面;生肌玉紅膏龍珠軟膏紫草膏象皮生肌膏塗敷瘡面。

(3)瘡面胬肉突出,影響癒合者,可採用白降丹少量,撒於胬肉處;祛腐生肌散,撒於瘡面。肉芽新鮮後,改用生肌散。

(4)形成竇道者,按竇道處理。

3.其他

潰瘍膿出不暢,形成袋膿者,採用墊棉法,將棉花或紗布墊襯在瘡口下方空隙處,並用寬繃帶加壓固定;對竇道深而膿水不易排盡者,用棉墊壓迫整個竇道空腔,並用繃帶紮緊;潰瘍空腔的皮膚與新肉一時不能粘合者,使用時可將棉墊按空腔的範圍稍為放大,墊在瘡口之上,再用闊帶繃緊。至於腋部、膕窩部的瘡瘍,最易形成袋膿或形成空腔,影響瘡口癒合或雖癒合而易復潰,故應早日使用墊棉法。具體應用時,需根據不同部位,在墊棉後採用不同的繃帶予以加壓固定,如項部用四頭帶,腹壁多用多頭帶,會陰部用丁字帶,腋部、膕窩部用三角巾包紮,小範圍的用寬橡皮膏加壓固定。

參看

32 癔證 | 褥瘡 32
關於「地震急救/瘡瘍」的留言: Feed-icon.png 訂閱討論RSS

目前暫無留言

添加留言

更多醫學百科條目

個人工具
名字空間
動作
導航
功能菜單
工具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