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人蔘葉

跳轉到: 導航, 搜索

土人蔘葉
Tǔ Rén Shēn Yè
別名  
功效作用 通乳汁;消腫毒。主乳汁不足;癰腫疔毒
英文名  
始載於 福建中草藥
毒性  
歸經  
藥性
藥味

【草藥名】: 土人蔘葉

【內容介紹】:土人蔘葉 (《福建中草藥》)

【來源】為馬齒莧科植物櫨蘭的葉。植物形態詳土人蔘條。

性味】微甘,平。

【功用主治】通乳汁,消腫毒。

【選方】①治乳汁稀少:鮮土人蔘葉,用油炒當菜食。②治癰疔:鮮土人蔘葉,和紅糖搗爛敷患處。  

土人蔘葉.版本二

【出處】出自《福建中草藥》

【拼音名】Tǔ Rén Shēn Yè

【來源】

藥材基源:為馬齒莧科植物櫨蘭的葉。

拉丁植物動物礦物名:Talinum Paniclatum(Jacq.) Gaertn.[T.patens(Jacq)Willd.]

採收和儲藏:夏、秋二季採收,洗淨,鮮用或晒乾。

【原形態】一年生草本,高達60cm,肉質,無毛。主根粗壯有分枝,外表棕褐色。莖直立,有分枝,圓柱形,基部稍木質化。葉互生;倒卵形或倒卵狀長圓形,長5-7cm,寬2.5-3.5cm,先端漸尖或鈍圓,全緣,基部漸狹而成短柄。圓錐花序頂生或側生;二歧狀分枝,小枝及花梗基部均具苞片;花小兩性,淡紫紅色,直徑約6mm;萼片2,早落;花瓣5,倒卵形或橢圓形;雄蕊10枚以上;子房球形,花柱線形,柱頭3深裂,先端外展而微彎。蒴果近球形,直徑約4mm,3瓣裂,熟時灰褐色。種子多數,細小,扁圓形,黑色有光澤,表面具細腺點。花期6-7日期-10月。

【生境分布】

生態環境:生於田野、路邊、牆腳石旁、山坡溝邊等服濕處。

資源分布:分布江蘇、安徽、浙江、福建、河南、廣東、廣西、四川、貴州、雲南等地。

【性狀】

性狀鑒別 葉多皺縮破碎,墨綠色至黑棕色。完整者展平後呈倒卵形或倒卵狀技針形,長5-10cm,寬2.5-4.5cm,全緣,表面光滑。鮮品肉質,翠綠色。氣微,味淡。

顯微鑒別 葉橫切面:表皮細胞1列。葉肉組織無明顯分化細胞含草酸鈣簇晶,直徑約40μm。主脈維管束外韌型。

粉末特徵:墨綠色。①葉上、下表皮細胞均為不規則形,氣孔平軸式,以下表皮為多。②導管多為螺紋、環紋,直徑12-20μm。③草酸鈣簇晶,直徑20-40μm。④澱粉粒單粒,類圓形,直徑約4μm,層紋、臍點均不明顯;復粒少數,由2-3分粒組成。

【性味】甘;性平

【功能主治】通乳汁;消腫毒。主乳汁不足;癰腫疔毒

【用法用量】內服:煎湯,15~30g。外用:適量,搗敷。

【附方】1.治乳汁稀少:鮮土人蔘葉,用油炒當菜食。2.治癰療:鮮土人蔘葉,和紅糖搗爛敷患處。

【摘錄】《中華本草》

關於「土人蔘葉」的留言: Feed-icon.png 訂閱討論RSS

目前暫無留言

添加留言

更多醫學百科條目

個人工具
名字空間
動作
導航
功能菜單
工具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