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涎外溢
A+醫學百科 >> 口涎外溢 |
口涎外溢又稱流口水,是指口中唾液不自覺從口內流溢出的一種病症。一般來講,1歲以內的嬰幼兒因口腔容積小,唾液分泌量大,加之出牙對牙齦的刺激,大多都會流口水。隨著生長發育,大約在1歲左右流口水的現象就會逐漸消失。如果到了2歲以後寶貝還在流口水,就可能是異常現象,如腦癱、先天性痴呆等。另外,寶貝患口腔潰瘍或脾胃虛弱,也會流涎不止。
目錄 |
口涎外溢的原因
嬰幼兒時期流涎的原因很多,有的在出生後2-4個月開始流涎,以後越來越多,特別是在5-6個月時更加顯著。這是因為初生時唾液腺還沒有發育好,到3-4個月以後發育逐漸成熟,唾液分泌也就逐漸增加,到5-6個月出牙時又刺激了局部的神經,使唾液腺分泌更多,而這時小兒尚不習慣於吞咽唾液,再加上口腔又淺,所以唾液不斷往外流,這是正常生理現象。 隨著年齡漸長,到孩子能吞咽過多的唾液後,這種現象會自行消失。家長不必緊張,也不必治療。如果3歲以上仍流口水應結合智力發育和動作發育來綜合衡量。如果長、智力和動作發育都落後,那麼流口水便是智力發育落後的一種表現。口腔咬合不正,口部閉合不良,也易造成口水外溢。否則就不一定有問題。
如果本來唾液不多,短期內突然增多,或已能吞咽過剩唾液,一度已不流涎,而以後又出現流涎,則要觀察小兒有無哭吵、發熱,再看看口頰粘膜是否充血,有無潰瘍或白點。如果出現面部癱瘓,或有其他神經系統變化,造成臉部及口腔肌肉運動失調,影響孩子的吞咽、咀嚼就容易發生流口水。應請醫生進一步檢查病因,以便進行治療。
咽喉中的腺樣體肥大,或嚴重的過敏性鼻炎常須張口呼吸。吞咽口水的動作較少,口水外溢的情形較常發生,便應針對這種情況進行治療。
口涎外溢的診斷
(1)食物刺激小兒生後4-6個月,多數以母乳為主要食物。這一時期的小兒口中沒有牙齒,舌短而寬,兩頰有較厚的脂肪層,面部肌肉發育良好,頜骨的粘膜增厚凸起,這些結構特點都對吃奶時捉住乳頭和協調吸吮動作十分有利,此時唾液腺的功用不大,唾液分泌量少。4-6個月後,單純母乳餵養已不能滿足小兒生長發育的需要,開始添加輔食,食物對神經、唾液腺的刺激較強,使唾液腺分泌功能增強,唾液明顯增多。
(2)乳牙萌生乳齒萌生時,會對牙齦感覺神經產生機械性刺激,使唾液腺分泌更多唾液,而此時小兒口腔較淺,吞咽反射不靈敏,不能及時將過多的唾液吞下,導致唾液在口腔內不斷蓄積而外溢。隨著乳牙的萌出,唾液的分泌量會逐漸轉為正常,同時牙突也逐漸形成,齶部慢慢增高,口腔底部逐漸加深,能夠容納更多唾液,加之吞咽動作逐漸訓練成熟,能夠將唾液及時咽下,流涎自然止。
2、病理性流涎
(1)母乳餵養時間過長有些母親錯誤地認為母乳餵養的時間越長越好,將母乳餵養延長至1歲以後,甚至在斷奶以後再添加輔食。這種做法不利於小兒脾胃的正常發育,中醫認為,涎為脾之液,脾胃虛弱,失於調攝,故而流涎,且常伴有消化不良。
(2)腮腺機械性損傷有些孩子的父母和親友出於喜愛,經常捏壓孩子的面頰部,這種做法容易造成腮腺的機械性損傷,導致唾液的分泌量大大超過正常小兒,從而出現流涎。
(3)口腔炎症很多口腔炎症,如卡他性口炎、細菌感染性口炎、皰疹病毒引起的口炎等,均可刺激唾液腺分泌旺盛而導致流涎,此時流出的唾液多為黃色或血色,氣味臭穢,常伴發熱、煩躁不安、拒食等症状。
口涎外溢的鑒別診斷
唾液及汗液減少是急性全自主神經失調症的臨床表現。急性全自主神經失調症多見於兒童和成年,表現為廣泛自主神經完全或不全麻痹症状,如視力模糊,瞳孔對光及調節反應異常,瞳孔不等大,淚液、唾液及汗液分泌減少或消失,以及尿瀦留、陽痿、胃腸功能障礙(噁心、嘔吐、大便秘結、腹脹或腹瀉)及體溫調節異常等。
唾液腺腫大:唾液腺黏液囊腫,廣義的川流黏液囊腫包括小川流腺黏液囊腫及舌下腺囊腫,是較為常見的唾液腺瘤樣病變。腮腺囊腫分瀦留性和先天性兩大類,前者很少見。唾液腺良性肥大又稱唾液腺腫大症或唾液退行性腫大,是一種非腫瘤、非炎症性、慢性、再發性、無痛性腫大的唾液腺疾病。
(1)食物刺激小兒生後4-6個月,多數以母乳為主要食物。這一時期的小兒口中沒有牙齒,舌短而寬,兩頰有較厚的脂肪層,面部肌肉發育良好,頜骨的粘膜增厚凸起,這些結構特點都對吃奶時捉住乳頭和協調吸吮動作十分有利,此時唾液腺的功用不大,唾液分泌量少。4-6個月後,單純母乳餵養已不能滿足小兒生長發育的需要,開始添加輔食,食物對神經、唾液腺的刺激較強,使唾液腺分泌功能增強,唾液明顯增多。
(2)乳牙萌生乳齒萌生時,會對牙齦感覺神經產生機械性刺激,使唾液腺分泌更多唾液,而此時小兒口腔較淺,吞咽反射不靈敏,不能及時將過多的唾液吞下,導致唾液在口腔內不斷蓄積而外溢。隨著乳牙的萌出,唾液的分泌量會逐漸轉為正常,同時牙突也逐漸形成,齶部慢慢增高,口腔底部逐漸加深,能夠容納更多唾液,加之吞咽動作逐漸訓練成熟,能夠將唾液及時咽下,流涎自然止。
2、病理性流涎
(1)母乳餵養時間過長有些母親錯誤地認為母乳餵養的時間越長越好,將母乳餵養延長至1歲以後,甚至在斷奶以後再添加輔食。這種做法不利於小兒脾胃的正常發育,中醫認為,涎為脾之液,脾胃虛弱,失於調攝,故而流涎,且常伴有消化不良。
(2)腮腺機械性損傷有些孩子的父母和親友出於喜愛,經常捏壓孩子的面頰部,這種做法容易造成腮腺的機械性損傷,導致唾液的分泌量大大超過正常小兒,從而出現流涎。
(3)口腔炎症很多口腔炎症,如卡他性口炎、細菌感染性口炎、皰疹病毒引起的口炎等,均可刺激唾液腺分泌旺盛而導致流涎,此時流出的唾液多為黃色或血色,氣味臭穢,常伴發熱、煩躁不安、拒食等症状。
口涎外溢的治療和預防方法
一、脾氣虛寒:這種原因流涎,口水清澈,色白不稠,大便不實,小便清長,舌質胖嫩,舌苔薄白。病機為脾陽不足,胃腑虛冷,脾寒則涎無約制而外溢。治療當用溫補脾陽之法,可服溫脾散或六君子湯加木香。
二、脾經蘊熱:這種原因造成的流涎,口水較稠,浸濕胸前,進食時更多,伴有面色潮紅,大便偏干,小便短少,舌紅,苔薄黃。其病機或由素體陽盛,或由食積化火,致使脾經積熱,而廉泉不能約制而成。故治療應用清瀉脾熱之法,可服用瀉脾散。
當然,有些小兒症状不太典型,也缺乏全身症状的參考依據,對這樣的病例,可以用益智仁、烏藥各100克,石榴皮50克,酒煮山藥150克,搗爛為丸,每日用4次,用淡鹽水沖服。加外,也可在每晚臨睡前用熱水一盆,加入白礬10克,溶化後浸洗雙腳。
參看
關於「口涎外溢」的留言: | 訂閱討論RSS |
目前暫無留言 | |
添加留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