刺通草

跳轉到: 導航, 搜索

刺通草
Cì Tōnɡ Cǎo
別名 黨楠、裂葉木通、梲木、擋凹、天羅傘
功效作用 化瘀止痛。主跌打損傷創傷腰痛
英文名 pith of Himalayan Trevesia
始載於 中國高等植物圖鑑
毒性  
歸經  
藥性
藥味

所屬卷:Trevesia Vis.

所屬科:Araliaceae

中文名:刺通草

描述欄位:常綠小喬木,高3-5米;枝淡黃棕色,幼時密被棕色絨毛,疏生短刺。葉大,直徑30(-60)-45(-90)厘米,掌狀5-9深裂;葉片長橢圓形至披針形,又具小裂片,常在基部有扇形的彎缺裂片,先端漸尖至長漸尖或鈍尖,邊緣有粗鋸齒.兩面或僅在下面散生棕黃色星狀鱗片毛,側脈在兩面隆起;葉柄長30(-60)-90厘米,通常疏生短刺,密被棕色絨毛或無毛或僅基部被毛,具條紋;托葉與葉柄基部合生成二裂的鞘狀。苞片長圓形,長2.5厘米。花序為傘形花序組成的圓錐花序,長約30—45厘米,被鐵鏽色絨毛;傘形花序有花;多數,徑4-5厘米;花梗長4-9厘米;花褐色,萼被鐵鏽色絨毛,長約4毫米,邊緣具稍明顯的10齒;花瓣7—12,長5毫米,常合生成一帽狀體,密被鐵鏽色絨毛;雄蕊7—12,花絲與花瓣近等長;子房下位,7—12室,花盤肉質,花柱合生為短柱狀,柱頭呈鈍齒狀。果近球形,徑1-1.2厘米,無毛,稜不明顯;花柱宿存,內具7—12粒種子。花期3-5月,果期5-6月。

分布及生境:產雲南南部(西雙版納、思茅、耿馬、瀾滄、景東)、西部(鳳慶、瀘水)、東南部(金平、屏邊、河口、馬關、文山),生於海拔200—1500米密林或混交林內。亦見於貴州、廣西。印度,緬甸,錫金,尼泊爾,柬埔寨,越南及寮國亦有。

植物的用途及功能:葉可治療跌打損傷

【藥 名】:刺通草

【來 源】:為雙子葉植物藥五加科植物刺通草的全草。

【功 效】:消腫止痛、利尿。

【主 治】:用於跌打損傷、小便不利

性味歸經】:苦,溫。入肝、膀胱二經。

【用法用量】:內服:煎湯,6-9克。

【別 名】:稅樹(《中國樹木分類學》)、廣葉梫(《中國種子植物科屬辭典》)、廣葉參樹(《廣西藥用植物名錄》)、脫蘿(廣西)、擋凹(雲南西雙版納傣語)。

【動植物資源分布】:分布雲南南部、貴州、廣西。

【拉丁名】:Trevesia palmata (Roxb. ) vis

【考 證】:始載於《中國高等植物圖鑑》。

關於「刺通草」的留言: Feed-icon.png 訂閱討論RSS

目前暫無留言

添加留言

更多醫學百科條目

個人工具
名字空間
動作
導航
功能菜單
工具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