偏翅唐松草

跳轉到: 導航, 搜索

偏翅唐松草
Piān Chì Tánɡ Sōnɡ Cǎo
別名 南馬尾連、馬尾連、馬尾黃連、土黃連
功效作用 清熱燥濕瀉火解毒。主濕熱瀉痢黃疸白帶;風火牙痛目赤腫痛瘡瘍腫毒
英文名 Root and rhizome of Delavay Meadowrue
始載於 中國藥植志
毒性  
歸經 胃經肝經大腸經
藥性
藥味

【出處】 出自《中國藥植志》

【拼音名】 Piān Chì Tánɡ Sōnɡ Cǎo

【英文名】 Root and rhizome of Delavay Meadowrue

【別名】 南馬尾連、馬尾連、馬尾黃連土黃連

【來源】 藥材基源:為毛茛科植物偏翅唐松草的根及根莖

拉丁植物動物礦物名:Thalictrum delavayi Franch.[T.ipterocarpum Franh.;T.delavayoi Franch.var.parviflorum Franch.]

採收和儲藏:春、秋季採挖,抖去泥沙,除去苗莖,晒乾。

【原形態】 偏翅唐松草, 多年生草本,高60-200cm。全株無秘。莖直立,有分枝。葉互生;葉柄長1.4-8cm,基部有鞘;托葉半圓形,邊緣分裂或不裂;基生葉在開花時枯萎,莖下部和中部為三至四回羽狀複葉;葉片長達40cm;小葉草質,大小變異很大,頂生小葉圓卵形、倒卵形或橢圓形,長5-30mm,寬3-25mm,中部以上3淺裂,基部圓形或楔形,小葉柄較長;兩側小葉較小,先端常作不規則2-3裂,或不裂,小葉柄短,上面綠色,下面稍蒼白色,網脈不明顯。圓錐花序長15-40cm;苞片小苞片均為線形;花兩性,花梗細,柔弱彎曲,長8-13mm;萼片4,花瓣狀,卵形或長圓形,長5.5-12mm,寬2.2-5mm,淡紫色,早落;花瓣無;雄蕊多數,長5-7mm,花絲近絲狀,上部稍寬,花藥長圓形,長約1.5mm,先端具短尖頭;心皮15-22,有短柄,花柱短,柱頭生於腹面。瘦果扁,斜全卵形或鐮刀狀彎曲,長5-8mm,約有8條縱肋,沿腹棱和背棱有狹翅,果柄長1-3mm,宿存花柱長約1mm。花期6-9月,果期7-10月。

【生境分布】 生態環境:生海拔1900-3400m的山地林邊、溝邊、灌木叢或疏林中。

資源分布:分布於四川、雲南、西藏。

【性狀】 性狀鑒別,根莖短,直徑約1cm,褐色,周圍包以棕色纖維狀短鞘。鬚根叢生,細長,外表棕色;斷面木心淺黃色。味苦。

化學成份】 根含木蘭花鹼(magnoflorine),鶴氏唐松草鹼(hernandezine),小檗鹼(berberine),藥根鹼(jatrorrihizine),伙原阿片鹼(pseudoprotopine),隱品鹼(cryptopine),花氏唐松草鹼(thalidezine),異花氏唐松草鹼(isothalidezine),唐松草米拉賓鹼(thalmirabine)。全草含木蘭花鹼,鶴氏唐松草鹼,東亞唐松草鹼(thalicthuberine),奧寇梯木鹼(ocoteine)即小唐松草鹼(thalicmine),奧寇梯白木鹼(leucoxylonine)。

【性味】 味苦;性寒

歸經】 胃;大腸肝經

【功效與作用】 清熱燥濕瀉火解毒。主濕熱瀉痢黃疸白帶;風火牙痛目赤腫痛瘡瘍腫毒

【用法用量】 內服:煎湯,5-15g。

【各家論述】 《中國藥植志》:根代黃連用,殺菌消炎

【摘錄】 《中華本草》

關於「偏翅唐松草」的留言: Feed-icon.png 訂閱討論RSS

目前暫無留言

添加留言

更多醫學百科條目

個人工具
名字空間
動作
導航
功能菜單
工具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