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肢中樞性癱瘓
A+醫學百科 >> 下肢中樞性癱瘓 |
下肢中樞性癱瘓是先天性腦積水的臨床表現。腦積水嚴重,進展較快時,亦可出現,其症状為反覆嘔吐。腦退行性變,腦發育障礙,四肢中樞性癱瘓,尤以下肢為重。
目錄 |
下肢中樞性癱瘓的原因
病因:常見原因是產傷後顱內出血和新生兒或嬰兒期化膿性、結核性或其他種類腦膜炎。此外,亦有先天畸形及腫瘤等原因。
下肢中樞性癱瘓的診斷
診斷: 嬰幼兒先天性腦積水多在出生後數周頭顱開始增大,一般經3~5個月逐漸發現,也有出生時頭顱即增大者。臨床特別是因顱內壓增高引起頭顱進行性的異常增大,與周身發育不成比例。額部向前突出、眶頂受壓向下,雙眼球下視,眼球向下轉,致鞏膜上部露白,前囟擴大且張力增加,其它囟門也可擴大,顱骨骨縫分離,頭皮靜脈擴張。頭顱叩診呈「破壺音」。嬰幼兒骨縫未閉,顱內壓增高時,頭顱可以發生代償性擴大,故在早期顱內壓增高症状可以不明顯。但腦積水嚴重,進展較快時,亦可出現,其症状為反覆嘔吐。腦退行性變,腦發育障礙,四肢中樞性癱瘓,尤以下肢為重,常有智力改變和發育障礙。視神經受壓萎縮,可致失明。眼球震顫,驚厥亦較常見。還常並發身體其它部位畸形。
少數病例,腦積水在發展到一定時期後可自行停止,頭顱不再繼續增大,顱內壓亦不高,成為「靜止性腦積水」。
下肢中樞性癱瘓的鑒別診斷
下肢中樞性癱瘓的鑒別診斷:
1、下肢無力:下肢無力多是有脊髓型頸椎病引起的,表現為下肢無力、麻木、發緊、抬步沉重感等症状,逐漸還會出現跛行、顫抖、步態搖晃、容易跌倒等現象。脊髓型頸椎病是頸椎病的一種類型。頸椎病大體可以分為:頸型頸椎病、神經根型頸椎病、椎動脈型頸椎病、脊髓型頸椎病四種類型。頸椎病又稱頸椎症候群,是頸椎骨關節炎、增生性頸椎炎、頸神經根症候群、頸椎間盤脫出症的總稱,是一種以退行性病理改變為基礎的疾患。主要由於頸椎長期勞損、骨質增生,或椎間盤脫出、韌帶增厚,致使頸椎脊髓、神經根或椎動脈受壓,出現一系列功能障礙的臨床症候群。表現為頸椎間盤退變本身及其繼發性的一系列病理改變,如椎節失穩、鬆動;髓核突出或脫出;骨刺形成;韌帶肥厚和繼發的椎管狹窄等,刺激或壓迫了鄰近的神經根、脊髓、椎動脈及頸部交感神經等組織,並引起各種各樣症状和體征的症候群。
3、下肢或周身軟癱:下肢或周身軟癱是巴特症候群中水鹽代謝失常型中的一個症状。
4、雙下肢突然性癱瘓:癱瘓是指隨意動作的減退或消失,雙下肢突然性癱瘓是癱瘓的一種。
5、大腿以下或膝以下肌肉癱瘓:坐骨神經損傷診斷:外傷史或注射史,大腿以下或膝以下肌肉癱瘓;神經分支支配區肌肉癱瘓。小腿以下區域部分感覺喪失。肌電圖檢查可確診。
6、肌萎縮性側索硬化症:為一種變性疾病。病變主要累及脊髓前角細胞、延髓運動神經核及錐體束。因此以運動障礙為主,一般無感覺障礙。早期可有根痛,其特徵性表現是上肢手部肌肉萎縮和舌肌萎縮,嚴重者有構音困難。病變以上運動神經元為主時,腱反射亢進。脊髓腔無阻塞,腦脊液常規、生化檢查正常。
診斷: 嬰幼兒先天性腦積水多在出生後數周頭顱開始增大,一般經3~5個月逐漸發現,也有出生時頭顱即增大者。臨床特別是因顱內壓增高引起頭顱進行性的異常增大,與周身發育不成比例。額部向前突出、眶頂受壓向下,雙眼球下視,眼球向下轉,致鞏膜上部露白,前囟擴大且張力增加,其它囟門也可擴大,顱骨骨縫分離,頭皮靜脈擴張。頭顱叩診呈「破壺音」。嬰幼兒骨縫未閉,顱內壓增高時,頭顱可以發生代償性擴大,故在早期顱內壓增高症状可以不明顯。但腦積水嚴重,進展較快時,亦可出現,其症状為反覆嘔吐。腦退行性變,腦發育障礙,四肢中樞性癱瘓,尤以下肢為重,常有智力改變和發育障礙。視神經受壓萎縮,可致失明。眼球震顫,驚厥亦較常見。還常並發身體其它部位畸形。
少數病例,腦積水在發展到一定時期後可自行停止,頭顱不再繼續增大,顱內壓亦不高,成為「靜止性腦積水」。
下肢中樞性癱瘓的治療和預防方法
預防: 1.專家提示先天性腦積水的發生與胎兒期某種維生素缺少或過多有關,此外還與雙親的遺傳因素有關。因此,適當正確的飲食調節,非近親結婚,可降低該病的發病率。
2.常言道:「頭大好聰明」,這常使一些家長對頭顱異常增大的患兒,抱有僥倖心理,因而常常延誤病情,認識本病後應引以為戒。
參看
關於「下肢中樞性癱瘓」的留言: | 訂閱討論RSS |
目前暫無留言 | |
添加留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