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線蟲病
A+醫學百科 >> 龍線蟲病 |
龍線蟲病(dracunculiasis,dracontiasis)又名幾內亞蟲感染(guinea worm infection),是由麥地那龍線蟲的成蟲寄生在人體體內所引起的一種寄生蟲疾病。成蟲不僅寄生於人體深部結締組織及皮下組織,也可以伸出體外。此外,它還可以寄生於狗、馬、牛、狼、豹、貂、猴、狒狒、狐銀狐浣熊水貂、貓等動物體內或體外。主要的臨床體現為慢性皮膚潰瘍。
1995年從安徽阜陽農村一位12歲男性兒童的左則腹壁膿腫內檢獲1條雌性蟲體標本。這是我國首次發現麥地那龍線蟲感染人體病例。
目錄 |
龍線蟲病的病因
(一)發病原因
流行區和病原體:
龍線蟲病流行於熱帶非洲,印度,巴基斯坦,近東地區,南美部分地區和西印度群島.在中國,對家畜感染的報告較多,而人體病例至今僅有報告1例。
麥地那龍線蟲(Dracunculus medinensis)的成蟲成蟲形似一根粗白線,蟲體表面勻滑,鏡下可見較密布的細環紋。前端較鈍圓,尾端較小,並向腹面彎曲。頭部隆起,口呈三角形,口的周圍有內環乳突一共有六個即腹背側各兩,兩側各一,外環乳一共有突4對。腸扁平,雌蟲大小為(60~120)cm×(0.9~2)mm,雌蟲的卵巢、輸卵管及子宮成對,子宮內有大量的第一期幼蟲;雄蟲長12~40mm,寬0.4mm。雌雄大小有差別。口囊較短小,後接食管,食管前端為纖細的肌質,後端為長大的腺質部分。末端捲曲1至數圈,交合刺兩根。幼蟲大小約為636.0×8.9μm., 體表具有明顯的纖細環紋,細長的尾部約佔體長1/3。
感染過程:
感染:雌蟲把幼蟲排出後,幼蟲入水,幼蟲在水中的生存時間長達7天,被中間宿主即劍水蚤(cyclops)吞食後,直接從腸腔穿過腸壁,移行至宿主的體腔內,在氣溫25℃時,可存活12~14天,它的二次脫皮極具感染性。
幼蟲:人因飲入含有感染性劍水蚤的水而被感染.經過宿主胃內的消化液的作用,幼蟲從劍水蚤體內逸出,到達十二指腸內。經第三、第四次蛻皮,這種具有感染性的幼蟲穿過十二指腸壁進入腸系膜和腹壁後組織內,逐漸發育為成蟲。於感染後的3個半月內到達腋窩和腹股溝區。若蟲體不能到達皮膚,則被降解,吸收或鈣化. 幼蟲在移行過程中進行第三次脫皮,變為成蟲,同時可以並行交配。
雌蟲:雌蟲的受精時間約在感染後第3個月。雄蟲是在與雌蟲交配後即死亡。成熟雌蟲在受到感染後第8~10個月移行至宿主肢端皮下組織,蟲頭向外頂著皮膚,由於蟲體的壓力及分泌的毒素作用,蟲體的頭端產生一皰疹化的硬丘疹,繼而變成水皰破潰。蟲體移行具有「向地性」(geotropism),往往前端朝向地面即朝向下肢。
排卵:當患病部位與水接觸時,雌蟲受刺激,蟲體前端從潰瘍處伸出,由於內部壓力大,蟲前部體壁破裂,蟲內的子宮從裂口脫垂而出,同時向水中排出大量幼蟲,其數目可超過50 萬/次。宿主離開水源後,雌蟲縮回皮下組織,待下次與水接觸又重複此過程,直至體內全部幼蟲排出,雌蟲即很快死亡,並被組織吸收。在大多數地區,一次感染性發作約持續1年,每年的傳病發生在相同季節.
(二)發病機制
四肢和軀幹的結締組織是麥地那龍線蟲常侵犯的部位。
感染期的幼蟲:在患者體內移行和發育過程中,所在部位不會發生任何病變。
成熟期的成蟲:成蟲在成熟時,穿過結締組織,朝下下肢移行。可引起過敏反應。水皰破裂後,全身症状隨之減輕。有時成蟲在其到達成熟階段前即死亡,仔細檢查,可在皮下捫及一硬的盤旋的索狀物,數月後可鈣化,即局部組織中的鈣鹽沉積。85%病例中的患者的寄生部位在小腿以下即跖骨間、腳底或踝部,但也可能是在生殖器官、臀部、上肢或背部發生,或者見於身體的其他部位,
排卵期的成蟲:當成蟲移行至皮膚表面和準備排出幼蟲前,一般是沒有明顯的臨床症状,當成蟲移行至皮膚表面時,在雌蟲躺伏處可見螫刺性丘疹,若干天后,受損部位會出現起水皰,達到一定程度就會破裂,破裂後即形成一疼痛性的表面皮膚的潰瘍,同樣也會引起瘙癢。如沒有繼發感染,雌蟲10天左右死亡,易將其取出,潰瘍4~6周時癒合。機體吸收雌蟲釋放的具有組胺性質的毒素有很大可能性致使患者出現過敏症狀。
龍線蟲病的症状
皮膚損害:雌蟲移行至皮膚,使皮膚出現條索狀硬結和腫塊、局部皮膚可發生瘙癢、強烈的燒灼感、疼痛、炎症和水腫;寄生蟲數目可一個到多個,總數常可少於6個或多於50個,最常見的好發部位常見於下肢足部,也可出現於手部、臂部甚至下頜部。當伸出皮膚的成蟲被損傷或搔裂時,可引起蕁麻疹、丘疹、水泡、膿泡、膿腫、潰瘍等症状;
全身症状:頭暈、噁心、腹瀉、,呼吸困難、嘔吐、血中嗜酸性粒細胞增高等。
繼發感染:約50%的病例可發生成蟲移行途徑的繼發感染,繼發葡萄球菌、鏈球菌感染將會在皮膚潰瘍處發生,同時引起蜂窩織炎,亦可感染破傷風梭狀芽孢桿菌,從而引起破傷風。嚴重的蜂窩織炎將會發生在蟲體在組織內破裂時可,同時會造成蟲體周圍形成膿腫。
其他症状:若蟲體在排出或抽拉過程中斷裂和幼蟲漏逸至組織內,則可發生嚴重的炎症反應而引起致殘性劇痛。中樞神經系統若被蟲體侵犯,將導致截癱。有時幼蟲進入關節腔內引起無菌性關節炎。另外曾經也有出現在眼部、心臟及泌尿生殖系統發現成蟲及其所引起病變的報導。後遺症有滑膜炎、關節強直和患肢萎縮等。
確診
檢查皮膚上的典型水泡;水泡潰破後,檢查幼蟲。有時在典型丘疹形成前,患者可感覺到皮膚內的蟲體,但應與皮下寄生的裂頭蚴區別開來。依據X線平片可對死亡鈣化蟲體作出追溯性診斷。在病發的流行區,如發現患者下肢皮下組織有滑動而硬的長帶狀蟲體即應考慮本病的可能,若雌蟲自傷口伸出即為最可靠的確診依據。在洞孔排出的乳狀漿液內,或在鄰近組織、關節腔無菌積液中查見幼蟲即可確定診斷。在感染蟲體的早期,血內嗜酸性粒細胞的數量有上升的趨勢。免疫學檢查有輔助診斷意義。
龍線蟲病的診斷
龍線蟲病的檢查化驗
皮膚檢查:用少許水置於傷口上,取少量傷口表面的液體至載玻片上,在低倍境下檢查運動活躍的幼蟲;檢查雌蟲,若雌蟲自傷口伸出即為最可靠的確診依據;深部膿腫可經穿刺吸膿,鏡檢幼蟲。
血象:血內嗜酸性粒細胞增高
關節積液檢查:查見幼蟲。
龍線蟲病的鑒別診斷
診斷時要與皮下寄生的裂頭蚴、細菌感染、盤尾絲蟲病、羅阿絲蟲病等有關的淺潰瘍或蜂窩織炎。
裂頭蚴學名為曼氏疊絛蟲裂頭蚴,其成蟲寄生在貓、狗腸道中,蟲卵隨糞便排出,並在水中孵出幼蟲,幼蟲被健水藻吃後,便繼續發育成原尾蚴,原尾蚴寄生在青蛙、蛇等野生動物體內。
羅阿羅阿絲蟲簡稱羅阿絲蟲,引起羅阿絲蟲病,亦稱為遊走性腫塊或卡拉巴絲蟲性腫塊。成蟲寄生在人體的皮下組織,常周期性地在眼結膜下爬動。主要臨床為反覆發作的皮膚腫脹,稱為「卡拉巴腫。
龍線蟲病的併發症
龍線蟲病的預防和治療方法
預防本病應從改良衛生習慣做起,患者接觸過的水要殺蟲處理,避免污染水源。不飲用生水或不幹淨的水。避免飲水感染的簡便方法是通過煮沸或加氯消毒來殺死水中的劍水蚤。或是用乳酪包布(一種粗布)過濾飲用水。
藥物預防可選乙胺嗪每天5mg/kg連服3d,每月用藥一個療程。
龍線蟲病的西醫治療
本病尚無特效療法。惟一可靠方法就是從體內摘出蟲體。用適量冷水置於暴露在傷口外的蟲體上,雌蟲隨即伸出生產幼蟲,此時可用小棒卷出約5cm長的蟲體。每天一次,約經3周即可將全蟲取出。化療藥物可用滅滴靈和噻苯達唑。若整個蟲體深入到皮膚內或深部膿腫內,那就要通過外科手術才能取出。
阿苯達唑15~20mg/(kg.次),2次/d,服2天或3天,或甲硝唑(metronidazole)400 mg/次,3次/d,服10~20天,可迅速緩解症状,並減輕局部炎症與水腫,促進蟲體自行排出或較易摘除。
包括抗過敏、止痛、抗感染及破傷風抗毒素對症治療。局部應用抗生素和氫化考的松(必要時加用全身性抗生素)可防止繼發感染和減少局部炎症反應,也能加快成蟲的排出和拉出。
龍線蟲病的護理
世界衛生組織、聯合國兒童基金會等機構自1986年開始實施根除龍線蟲病計劃,確定了保持水源安全、有效管理控制患者和提供衛生教育三大策略,取得了明顯成效。
參看
關於「龍線蟲病」的留言: | 訂閱討論RSS |
目前暫無留言 | |
添加留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