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刺皮

跳轉到: 導航, 搜索

黃刺皮
Huánɡ Cì Pí
別名 黃三刺皮、黃三刺、黃檗、刺黃檗、山黃檗、吉尕爾、三顆針
功效作用 清濕熱;解熱毒。主濕熱痢疾黃疸帶下熱毒癰腫
英文名 Bark of Tangut Barberry
始載於 青海常用中草藥手冊
毒性  
歸經 胃經肺經大腸經
藥性
藥味

種中文名:黃刺皮

【藥 名】:黃刺皮

【拼 音】:HUANGCIPI

【來 源】:為雙子葉植物藥小檗科植物直穗小檗的莖皮。

【功 效】:清熱燥濕瀉火解毒

【主 治】:治熱痢便血濕熱黃痘,下肢腫痛潮熱盜汗,風火目痛,口糜,舌瘡,乳腺炎及癰瘡初起。

性味歸經】:苦,寒。入肺,胃,大腸三經

【別 名】:黃三刺皮

【動植物資源分布】:分布青海、甘肅、陝西、湖北、河南、河北。

【藥材的採收與儲藏】:4~5月間,開始出芽長葉時,砍取較粗的莖,颳去粗皮,去掉木心,取黃色皮層及韌皮層,晒乾。

【拉丁名】:Berberis dasystachya Maxim.

【考 證】:出自《青海常用中草藥手冊》。

【動植物形態】:

1.直穗小檗,落葉灌木,高2-3m。幼枝常帶紅色,老枝灰色或黃褐色,圓柱形或有時略帶條棱,有極少的小點,無刺或有刺,刺通常

單一,不分叉,長0.5-1.5cm。葉3-5片簇生,近革質;柄長1-3cm;葉片寬倒卵形或近圓形,長2-5cm,寬1.5-4cm,先端圓鈍,基部近圓形,邊緣有20-50刺狀細鋸齒,齒距約1.5mm,上面暗綠色,下面亮黃綠色,兩面網脈明顯。總狀花序直立,長4-7cm,有花15-30朵,花梗長4-7mm;萼片花瓣狀,外輪萼片披針形,內輪萼片倒卵形,先端微凹,基部有1對腺體;雄蕊6,花藥先端平截;子房有l-2個胚珠。果穗直立,漿果橢圓形,長6-7mm,成熟後紅色,無白粉。花期5-6月,果期7-9月。

2.鮮黃小檗,落葉灌木,高1-3m。幼枝綠色,老枝灰黃色,具棱及疣狀突起,刺3叉,粗壯堅硬,長1-2cm,干後淡黃色。葉3-5片簇生,堅紙質;葉柄長1-3mm;葉片長圓形或倒卵狀長圓形,長2-3.5cm,寬1-1.5cm,先端微鈍,基部漸狹成柄,邊緣全緣或疏生少數不明顯的刺狀細鋸齒,齒距3-6mm,上面暗灰綠色,網脈隆起,下麵灰色,被白粉。花單生,或2-5朵簇生成近總狀花序,花梗長1.5-2cm,花鮮黃色,直徑1-1.5cm;萼片花瓣狀,2輪,

外輪較小,三角狀橢圓形,內輪較大,長圓形,先端淺裂,呈二齒狀;雄蕊6,花藥先端平截;子房倒卵形,內含6-10個胚珠。漿果

卵狀長圓形,長1-1.2cm,鮮紅色或淡紅色,略被白粉,花柱宿存,斜彎。種子5-6顆。花期5月,果期8-9月。

3.甘肅小檗,落葉灌木,高達3m。一年生枝後期鮮紅色,具條棱,二年生枝淡褐色,較細。刺單一或三分叉,長1-1.5cm。葉簇生;柄長

5-15mm,生花序的短枝上的葉常無柄或近無柄;葉片近圓形或寬倒卵形,長1.5-5cm,寬4-4.5cm,先端鈍,基部漸狹成柄,邊緣具疏刺齒,上面綠色,下麵灰色,被白粉。總狀花序長達5cm,具花10-30朵,花梗長5-8mm,小苞片2,長1-1.5mm;萼片6,兩輪排列,外輪較小,不等大,內輪較大,長3-4mm;花瓣6,黃色,橢圓形,內輪花瓣先端淺裂,基部有1對腺體;雄蕊6,花藥瓣裂;子房1室,柱頭無柄。漿果紅色,長7-8mm,直徑5-6mm。種子2顆。花期5-6月,果期7-8月。

中藥化學成分】

1.直穗小檗根 含小檗鹼(berberine)1.78%,小檗胺(berbamine)0.73%,還含掌葉防己鹼(palmatine),藥根鹼(jatrorrhizine),皮部含小檗鹼4.46%。

2.鮮黃小檗根 含小檗鹼1.72%,小檗胺0.68%,還含掌葉防己鹼、藥根鹼。 3.甘肅小檗 根含小檗鹼2.74%,小檗胺1.88%,掌葉防己鹼。

關於「黃刺皮」的留言: Feed-icon.png 訂閱討論RSS

目前暫無留言

添加留言

更多醫學百科條目

個人工具
名字空間
動作
導航
功能菜單
工具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