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母

跳轉到: 導航, 搜索

麻母
Má Mǔ
別名  
功效作用 補血活血潤腸。主血虛證月經不調瘀血疼痛;腸燥便秘
英文名  
始載於  
毒性  
歸經  
藥性
藥味

【藥名】麻母

【漢語拼音】ma mu

【拉丁植物動物礦物名】Angelica niyida Wolff[A. ching-haiensis Shan xe K. T. Fu]

【功效】補血活血潤腸

性味】味甘;辛;性溫

【科屬分類】傘形科

【主治】血虛證月經不調瘀血疼痛;腸燥便秘

【生態環境】生於海拔2600-4000m的高山灌叢、草甸、山谷及山坡草地。

【採收和儲藏】未開花前採挖,去其花葉及雜質,晒乾。

【資源分布】分布於青海東南部、甘肅南部及四川等地。

【動植物形態】多年生草本,高30-90cm。根圓錐形,黃棕色,長5-10cm。莖綠色或略帶紫色,有細槽紋,光滑無毛,僅上部有粗短硬毛。基生葉一至二回羽狀全裂,裂片2-4對;葉柄長3-5cm,基部膨大成寬管狀葉鞘,兩面無毛;莖上部葉一至二回羽狀全裂,葉片輪廓闊卵形,長5-8cm,寬5-7cm;頂生葉簡化成囊狀葉鞘,先端有3深裂的葉片;末回裂片長圓形至橢圓形,厚膜質,長1.5-4cm,寬1-2cm,先端鈍,有白色膜質小尖頭,基部近截形,邊緣鋸齒鈍圓,有緣毛。覆傘形花序頂生或側生,直徑6-10cm;傘輻9-19;無總苞片;小總苞片6-10,披針形;小傘花序密集或近球形,有花18-40;無萼齒;花瓣白色、黃白色、少為紫紅色,長卵形,頂端漸尖、稍反曲;花柱基扁平,紫黑色,花柱短而叉開。雙懸果長圓形至卵圓形,長5-6.5cm,寬3.5-5cm,背稜線狀,隆起,側棱翅狀,先端有宿存的紫褐色扁平花柱基;背稜稜槽內有油管1,極少為2,側稜稜槽內有油管2,合生面有油管2。花期7-8月,果期8-9月。

【功效分類】補血藥;活血藥;潤腸藥

【藥材基源】為傘形科植物青海當歸的根。

【用法用量】內服:煎湯,6-15g。

【出處】《中華本草》

關於「麻母」的留言: Feed-icon.png 訂閱討論RSS

目前暫無留言

添加留言

更多醫學百科條目

個人工具
名字空間
動作
導航
功能菜單
工具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