鰷魚
A+醫學百科 >> 藥品百科 >> 中藥百科 >> 鰷魚 | 中藥圖典 |
鰷魚 Tiáo Yú |
|
---|---|
別名 | 鮂、黑鰦、白鰷、參魚、肉條魚、鰺魚、白漂子、鰺鰷、餐魚、鰺子、青鱗子 |
功效作用 | 溫中止瀉。主胃脘冷痛;腸寒泄瀉 |
英文名 | fish |
始載於 | 《本草綱目》 |
毒性 | 無毒 |
歸經 | 胃經、大腸經 |
藥性 | 溫 |
藥味 | 甘 |
【拼音】tiáo yú
【異名】鮂、黑鰦(《爾雅》),白鰷(《毛詩箋》),參魚、肉條魚(《爾雅翼》),鰺魚(《綱目》),白漂子(《黑龍江流域魚類》),鰺鰷(《中國經濟動物志.淡水魚類,)。
【來源】為鯉科動物鰷魚的肉。
動物形態
自胸鰭基部至肛門有明顯的腹棱。
體長約15厘米左右,頭尖,略呈三角形。
口端位,口裂向上傾斜。
眼位於頭的前部。
鰓耙15~18。
下咽齒3行,圓錐形,末端尖而帶鉤形,側線鱗45~57,側線在胸鰭基部的後上方突然向下彎折,成一明顯的角度。
背鰭Ⅲ7,具有光滑的硬刺,長約為頭長的2/3,背鰭起點在腹鰭起點的後上方。
胸鰭不達腹鰭;腹鰭不達肛門。
臀鰭Ⅲ11~14。
尾鰭分叉深,下葉較上葉略長。
體背部淡青灰色,體側及腹部銀白色,尾鰭邊緣灰黑色,其它鰭均為淺黃色。
生活於河流、湖泊中,從春至秋常喜群集於沿岸水面游泳,行動迅速。
食物主要為藻類、高等植物碎屑、甲殼動物及昆蟲等。
產卵期約在5~7月間。
冬季潛居於深水層。
分布很廣,我國南北各河流、湖泊中均有。
【性味】《綱目》:甘,溫,無毒。
【歸經】《本草求真》:入腸、胃、心。
【功用主治-鰷魚的功效】《綱目》:暖胃,止冷瀉。
食療價值
鯉科動物鰷魚的肉。鰷魚又稱白鰷、參魚、肉條魚、白漂子。廣泛分布於我國南北各河流、湖泊中。獲得後,去鰓、鱗、內臟,洗淨鮮用。
味甘微溫。能益脾暖胃。用於脾胃虛弱或虛寒,少食腹瀉等。宜與生薑、胡椒等溫中健胃之品煮湯服,亦可煎熟食。
|
出自A+醫學百科 「鰷魚」條目 http://cht.a-hospital.com/w/%E9%B2%A6%E9%B1%BC 轉載請保留此連結
關於「鰷魚」的留言: | 訂閱討論RSS |
目前暫無留言 | |
添加留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