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醉木
A+醫學百科 >> 藥品百科 >> 中藥百科 >> 馬醉木 | 中藥圖典 |
馬醉木 Mǎ Zuì Mù |
|
---|---|
別名 | 梫木 |
功效作用 | 殺蟲。主疥瘡 |
英文名 | |
始載於 | |
毒性 | 劇毒 |
歸經 | |
藥性 | 涼 |
藥味 | 苦 |
馬醉木-植物
名稱 : 馬醉木
別稱 : 台灣馬醉木、梫木、台灣梫木
學名 : Horse-intoxicated Pieris
名由 : 馬兒誤食其枝葉時,會中毒如昏醉狀,因此名為「馬醉木」
分布 : 分布於中國大陸南部、台灣等地,產於台灣
分類 : 杜鵑花科,馬醉木屬
型態 : 常綠灌木,高1~3公尺。葉叢生枝端,厚紙質,倒披針形或披針狀長橢圓形,葉緣有細鋸齒;總狀花序;每一花序有3~4花枝,密生壺狀小花,懸垂性,花冠白或白綠,蒴果球形。
用途 : 全株有毒但花葉觀賞價值極高,因此野外已難見到大型植栽。可做切花、盆景、綠籬和庭園露地栽培;莖葉都有毒,人畜誤食,會導致昏迷、呼吸困難、運動失調。 葉有劇毒,其水煎劑可殺農業害蟲。
花期 : 1~3月;淡白綠色;果期為7~2月 蒴果、褐色
花語 :
日照 : 平地栽植宜避免高溫之強烈日光直射
管理 : 生育適溫約15~25度C
水份 : 栽培土質以富含腐植質之壤土或砂質壤土為佳,排水需良好。
繁殖 : 種子、扦插或分株繁殖
有毒部位:莖葉以及種子。
中毒症状:幼兒或家畜誤食會造成昏迷、呼吸困難、運動失調甚至全身抽搐等症状
馬醉木-中藥材
【藥名】馬醉木
【漢語拼音】ma zui mu
【拉丁植物動物礦物名】Peris japonica(Thunb.)D.Den ex G.Den[P.taiwanensis Hayata;P.Polita W.w.Smithet Jeffr.;Andromeda japenica Thunb.]
【中藥化學成分】葉含馬醉木毒素(asebotoxin),馬醉木素(ase betin),馬醉木槲皮素(asebouercitrin),蒲公英賽醇(taraxerol) 等。
【功效】殺蟲
【科屬分類】杜鵑花科
【主治】疥瘡
【生態環境】生於海拔800-1200m的山坡疏林下、林緣及溪谷旁灌叢中。
【採收和儲藏】春、夏、秋季均可採收,鮮用或晒乾。
【資源分布】分布於安徽、浙江、江西、福建、台灣等地。
【動植物形態】常綠灌木或小喬木,高2-4m。樹皮棕褐色,小枝開展,無毛;冬芽倒卵形,芽鱗3-8枚,呈覆瓦狀排列。葉密集於枝頂;葉柄長3-8mm,腹面有深溝;葉片革質,橢圓狀披針形,或倒披針形,長3-8cm,寬1-2cm,先端短漸尖,基部狹楔形,邊緣2/3以上具細圓齒,稀近於全緣,表面深綠色,有光澤,背面淡綠色,主脈在兩面凸起,側脈在表面下陷,背面不明顯,小脈網狀。總狀花序或圓錐花序頂生或腋生,簇生於枝頂,長8-14cm,花序軸有柔毛;萼片三角狀卵形,長約3.5mm;花冠白色,壇狀,上部5淺裂,裂片近圓形;雄蕊10,花絲有長柔毛;子房1,近球形,花柱細長,柱頭頭狀。蒴果近於扁球形,直徑3-5mm,室背開裂,花萼與花柱宿存。花期4-5月,果期7-9月。
【功效分類】殺蟲藥
【用法用量】外用:適量,煎水洗,渣敷。
【出處】《中華本草》
【花語】犧牲 危險 清純的愛
|
關於「馬醉木」的留言: | 訂閱討論RSS |
目前暫無留言 | |
添加留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