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箭桿草

跳轉到: 導航, 搜索

青箭桿草
Qīnɡ Jiàn Gǎn Cǎo
別名 大柴胡、銀柴胡、馬蘭頭
功效作用 發汗解表,理氣,止痛。
英文名  
始載於 貴州民間藥物
毒性  
歸經  
藥性
藥味

【出處】 《貴州民間藥物》

【拼音名】 Qīnɡ Jiàn Gǎn Cǎo

【別名】 大柴胡、銀柴胡馬蘭頭(《貴州民間藥物》)。

【來源】 為菊科植物毛莖馬蘭全草。夏季採收。

【原形態】 多年生草本,高50~100厘米。莖直立,全體有短毛。基部葉花後雕落;莖上葉卵狀橢圓形或橢圓形,長4~6厘米,寬1.5~2厘米,先端尖或鈍,基部下延成短柄或近乎無柄,邊緣具深淺不同的鋸齒,下面有毛。頭狀花序排列呈傘房狀,有梗,直徑約1.5厘米;總苞鐘形,苞片3列,有毛,外列較短,橢圓形,內列較長,線形;舌狀花1列,白色,雌性,舌片長約7毫米,管長約2.5毫米;管狀花黃色,兩性,長約6毫米,雄蕊5,花藥基部鈍而全緣,子房下位,柱頭,2裂。瘦果有毛;冠毛棕黃色。花期秋季。

【生境分布】 分布華東、西南等地。

【性味】 性涼,微苦辛。

【功效與作用】 發汗解表,理氣,止痛。

【附方】 ①治驟然胸口痛如刀刺:青箭桿草葉三錢五分,田蒿子二錢五分,小種巴茅心三根。對開水搗爛,取汁服(用藥渣搓痛處)。每次酒杯,連服三次。

②治周身疼痛,有時胸痛徹背:青箭桿草三錢,鐵箭風根二錢。共搗爛,對淘米水吃。每次半茶杯。

③治風熱感冒:青箭桿草根、牛蒡子根各三錢,紫蘇根二錢,桑樹根、黃巴茅根各一錢。熬水服,每日三次,每次半飯碗。

④治蛇咬傷:先將頭頂百會)用針刺出微血,再用青箭桿草適量搗爛敷上,用扇頻扇至發涼及瘡口出黃水,病即減輕。(性味以下出《貴州民間藥物》)

【摘錄】 《中藥大辭典》

關於「青箭桿草」的留言: Feed-icon.png 訂閱討論RSS

目前暫無留言

添加留言

更多醫學百科條目

個人工具
名字空間
動作
導航
功能菜單
工具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