蟾頭

跳轉到: 導航, 搜索

蟾頭
Chán Tóu
別名  
功效作用 消疳散積。主小兒疳積
英文名 Toad head
始載於 本草綱目
毒性 有毒
歸經 胃經脾經
藥性
藥味

【藥材名】蟾頭

【拉丁名】B. Melanostictus Schneider

【科目來源】蟾蜍科動物

【生境分布】

生態環境:1.生活在泥土中或棲居在石下或草間,夜出覓食。

2.棲息於潮濕草叢,夜間或雨後常見。捕食多種有害昆蟲和其他小動物。

資源分布:1.分布於東北、華北、華東、華中及陝西、甘肅、青海、四川、貴州等地。

2.分布於浙江、江西、福建、台灣、湖南、廣東、廣西、四川、貴州、雲南等地。

【性狀】性狀鑒別,頭部近三角形,其寬大於長或近等長。吻端圓,口大,近半圓形,閉合或略開一縫隙。口內無鋤骨齒,上下頜亦齒。吻棱顯著,近吻端有小的圓形鼻孔1對。眼隆起或內陷,閉合或成窄縫。兩側眼後有一圓表鼓膜,棕褐色。背麵灰褐色、綠褐色或黑褐色,較平滑;腹面色淺,呈黃綠色、棕黃色或棕紅色,有突起的點狀棕褐或黑褐色斑點。質堅韌,不易破碎。氣腥臭,味微咸,而有麻舌感。

【附方】 ①治小兒五疳,手足乾瘦,腹脹筋起,鼻癢,昏沉多睡:瞻頭二枚(徐酥炙焦黃),皂莢一分(先干廁中浸七日後,以水洗淨,剔去黑皮,徐酥炙令焦黃,去於),青黛一分(細研),疏黃一分(細研),麝香半分(細研),巴豆七枚(去皮、心,研,紙裹壓去油)。上藥,搗羅為末,煉蜜和丸如綠豆大,空心以粥欽下三丸,量兒大小,以意加減服之。(《聖惠方》媚頭丸)②治小兒奶府,體瘦煩熱,毛髮干瘁,乳食減少:蟾頭一枚(燒灰),蛇蛻皮灰一分,蟬殼一分(微炒,去足),麝香一錢,青黛半兩,蝸牛子二七枚(炒微黃)。上藥,都細研為散,每服,以粥欽調下半錢,日三服。量兒大小,加減服之。(《聖惠方》蟾頭散)

【藥用部位】中華大蟾蜍或黑眶蟾蜍等的頭部。

性味歸經】辛、涼、有毒入脾、胃二經

【功效主治】健脾消積。治小兒疳積

【用法用量】內服:適量,入 丸、散。  

蟾頭(蜥蜴科)

【中 文 名】 蟾頭蜥

【俗名別名】 卷尾沙蜥

【英 文 名】

【拉丁學名 phrynocephalus maculatus

地理分布】 伊拉克,阿富汗,伊朗。

【繁殖方式】 卵生。

【習 性】 棲息於沙漠區。在清晨和傍晚出沒。

【體形特徵】 全長15公分,喉垂及背部中央等位置並無鱗飾。無鼓膜,僅留有些許退化痕迹。尾巴呈圓形斷面,但根部扁平。無股孔及鼠蹊孔構造。趾部下方覆蓋有幾枚具鱗骨的鱗片。前肢腳趾的側面部位,另有不太明顯的鱗飾。至於頭側方至頸部間則無任何皮皺。

【食 性】 以昆蟲為食

關於「蟾頭」的留言: Feed-icon.png 訂閱討論RSS

目前暫無留言

添加留言

更多醫學百科條目

個人工具
名字空間
動作
導航
功能菜單
工具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