蛤仔殼

跳轉到: 導航, 搜索

蛤仔殼
Há Zǎi Ké
別名  
功效作用 清熱解毒。治臁瘡黃水瘡
英文名  
始載於 東北動物藥
毒性  
歸經  
藥性  
藥味  

【出處】 《東北動物藥》

【拼音名】 Há Zǎi Ké

【來源】 為簾蛤科動物蛤仔貝殼

【原形態】 蛤仔,又名:蜆子。

貝殼卵圓形,堅厚,膨脹殼頂稍凸出,稍向前方彎曲,位於背緣的靠前方。小月面寬,橢圓形。楯面呈棱形,韌帶長,突出。貝殼前端邊緣橢圓,後端邊緣略呈截狀。表面灰黃色或灰白色,有的具帶狀花紋或褐色斑點。殼面有細密的放射肋,與自殼頂同心排列的生長紋交織成布紋狀。殼內麵灰黃色,略帶紫色。鉸合部細長,每殼具有3個主齒。後閉殼肌痕圓形,前閉殼肌痕半月形。外套痕顯明,外套竇深,前端圓形。

【生境分布】 生活於靠近河口的泥砂灘中。分布我國沿海。

化學成份】 主含碳酸鈣,尚有磷酸鈣(約1~2%)、碳酸鎂(約0.5%),及一種角蛋白"殼角質"。又含微量重金屬(括號內數字為每公斤微克數):銅(600),汞(80),(20)及鉍、錫、砷。

【功效與作用】 《東北動物藥》:"清熱解毒。治臁瘡黃水瘡。"

【用法用量】 外用:煅存性,研末撒。

【摘錄】 《中藥大辭典》

關於「蛤仔殼」的留言: Feed-icon.png 訂閱討論RSS

目前暫無留言

添加留言

更多醫學百科條目

個人工具
名字空間
動作
導航
功能菜單
工具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