蝦須豆
A+醫學百科 >> 藥品百科 >> 中藥百科 >> 蝦須豆 | 中藥圖典 |
蝦須豆 Xiā Xū Dòu |
|
---|---|
別名 | 土甘草、野京豆、勒勒葉、水羅傘、大羅傘、五郎傘 |
功效作用 | 活血通絡;消腫止痛;化痰止咳。主風濕痹痛;跌打損傷;癰瘡腫痛;咳嗽 |
英文名 | Root of Common Fordia |
始載於 | 《廣西中藥志》 |
毒性 | 無毒 |
歸經 | 心經、肺經 |
藥性 | 平 |
藥味 | 辛、甘 |
《中藥大辭典》:蝦須豆
【出處】 《廣西中藥志》
【拼音名】 Xiā Xū Dòu
【別名】 土甘草(《廣西中藥志》)。
【來源】 為豆科植物乾花豆的根或葉。根,秋、冬採挖;葉,夏、秋採摘,洗淨,晒乾。
【原形態】 直立灌木,高可達1米。幼枝密生鏽色短毛。單數羽狀複葉,互生;小葉披針形、橢圓形或矩圓形,長5~12厘米,寬2~3.5厘米,先端尾狀漸尖,基部楔形,全緣或略微波狀,厚紙質,無毛;小托葉線形,長約2毫米。總狀花序腋生,長6~8厘米,有節,花數朵簇生於節上;苞片披針形,長約2毫米,邊緣有毛;花蝶形,紫紅色,花柄長約3毫米;花萼淺鍾狀,被短毛,先端5齒;花瓣有爪,旗瓣闊卵圓形,翼瓣矩圓形,龍骨瓣較翼瓣稍短;雄蕊10,2體;雌蕊1,子房線形,被短毛,花柱內彎,柱頭槌形。莢果扁平,開裂。種子圓形,稍扁,褐色,有光澤。花期6~10月。果期8~12月。
【生境分布】 生於山坡、荒地,陽光充足的地方。分布廣東、廣西等地。
【性狀】 根呈圓柱形,新鮮時肉質,表面黃棕色,乾燥的根色較深,表面不平,有下陷的淺縱溝,皮孔橫列,呈線狀突起。質硬,斷面不平,帶顆粒狀。橫切面淡黃色,射線不顯。
【性味】 《廣西中藥志》:"味甘微辛,性平,無毒。"
【功效與作用】 ①《廣西中藥志》:"根:散瘀,消腫,止痛,寧神。治跌打腫痛。"
【用法用量】 內服:煎湯,5~8錢,外用:搗敷。
【摘錄】 《中藥大辭典》
《中華本草》:蝦須豆
【出處】 出自《廣西中藥志》
【拼音名】 Xiā Xū Dòu
【英文名】 Root of Common Fordia
【來源】 藥材基源:為豆科植物乾花豆的根、葉。
拉丁植物動物礦物名:Fordia cauliflora Hemsl.[Millettia cauliflora Gagnep.]
採收和儲藏:根,秋、冬季採挖;葉,夏、秋季採摘,洗淨,晒乾。
【原形態】 乾花豆 直立灌木。幼枝密生鏽色短毛。奇數羽大辯論複葉,長可達50cm;小葉17-25,披針形、橢圓形,幼時上面有疏毛,下面疏生白色短柔毛;托葉錐狀,長約2mm,宿存。總狀花序自幹上發出,長15-20cm;總花梗、序軸密生鏽色短柔毛;花萼淺杯狀,長約3mm,有短柔毛;花冠淡紫色,旗瓣外面疏生柔毛;雄蕊10,二體;子房淡黃色柔毛。莢果扁,革質,棕褐色,上部較寬,長6-10cm,寬2-2.5cm,無毛。種子圓形,扁,褐色,有光澤。花期8月,果期11月。
【生境分布】 生態環境:生於山地疏林中或水溝旁。
資源分布:分布廣東、廣西、雲南等地。
【性狀】 性狀鑒別 根呈圓柱形,新鮮時肉質,表面黃棕色;乾燥的根色較深,表面不平,有下陷的淺縱溝,皮孔橫列,呈線狀突起。質硬,民面不平,帶顆粒狀。橫切面淡黃色,射線不明顯。完整的葉為羽狀複葉,長可達50cm,小葉17-25,平整的小葉披針形,長4-14cm,寬1.5-5cm,先端尾狀漸尖,基部近圓形,全緣,羽狀脈。葉片較薄,質脆,氣微。
【性味】 甘;平;辛
【功效與作用】 活血通絡;消腫止痛;化痰止咳。主風濕痹痛;跌打損傷;癰瘡腫痛;咳嗽
【用法用量】 內服:煎湯,10-30g。外用:適量,搗敷。
【各家論述】 1.《廣西中藥志》:治跌打腫痛。
2.《廣西藥植名錄》:治毒瘡。
3.《廣西中藥志》:根:散瘀,消腫,止痛,寧神。
4.《廣西藥植名錄》:根、葉:止咳,化痰,潤肺。
【摘錄】 《中華本草》
|
關於「蝦須豆」的留言: | 訂閱討論RSS |
目前暫無留言 | |
添加留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