苦楝葉

跳轉到: 導航, 搜索

苦楝葉
Kǔ Liàn Yè
別名  
功效作用 清熱燥濕;殺蟲止癢行氣止痛。主濕疹瘙癢;瘡癬疥癩;蛇蟲咬傷滴蟲性陰道炎疝氣疼痛;跌打腫痛
英文名  
始載於  
毒性 有毒
歸經  
藥性
藥味

【藥名】苦楝葉

【漢語拼音】ku lian ye

【拉丁植物動物礦物名】

1.Melia azedarach L.

2.Melia toosendan Sieb.et Zucc.

【功效】清熱燥濕;殺蟲止癢行氣止痛

【科屬分類】

【主治】濕疹瘙癢;瘡癬疥癩;蛇蟲咬傷滴蟲性陰道炎疝氣疼痛;跌打腫痛

【生態環境】

1.生於曠野或路旁,常栽培於屋前房後。

2.生於海拔500-2100m的雜木林和疏林內或平壩、丘陵地帶濕潤處,常栽培於村旁附近或公路邊。

【採收和儲藏】全年均可採收,鮮用或晒乾。

【資源分布】

1.分布北至河北,南至廣西、雲南,西至四川等地。

2.分布於甘肅、河南、湖北、湖南、廣西、四川、貴州、雲南等地。

【動植物形態】

1.楝 落葉喬木,高15-20m。樹皮暗褐色,縱裂,老枝紫色,有多數細小皮孔。二至三回奇數羽狀複葉互生;小葉卵形至橢圓形,長3-7cm,寬2-3cm,先端長尖,基部寬楔形或圓形,邊緣有鈍尖鋸齒,上面深綠色,下面淡綠色,幼時有星狀毛,稍後除葉脈上有白毛外,余均無毛。圓錐花序腋生或頂生;花淡紫色,長約1cm;花萼5裂,裂片披針形,兩面均有毛;花瓣5,平展或反曲,倒披針形;雄蕊管通常暗紫色,長約7mm;子房上位。核果圓卵形或近球形,長1.5-2cm,淡黃色,4-5室,每室具1顆種子。花期4-5月,果熟期10-11月。

2.川楝 喬木,高達10m。樹皮灰褐色;幼嫩部分密被星狀鱗片。二至三回奇數羽狀複葉,長約35cm;羽片4-5對;小葉卵形或窄卵形,長4-10cm,寬2-4cm,全緣或少有疏鋸齒。圓錐花序腋生;花萼灰綠色,萼片5-6;花瓣5-6,淡紫色;雄蕊10或12,花絲合生成筒。核果大,橢圓形或近球形,長約3cm,黃色或粟棕色,果皮為堅硬木質,有棱,6-8室,種子長橢圓形,扁平。花期3-4月,果期9-11月。

性味】苦;寒;有毒

【出處】《中華本草》

關於「苦楝葉」的留言: Feed-icon.png 訂閱討論RSS

給苦楝葉在條目的留言

--68.118.181.242 2015年6月18日 (四) 09:36 (CST)

留言:

添加留言

更多醫學百科條目

個人工具
名字空間
動作
導航
功能菜單
工具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