肘關節畸形

跳轉到: 導航, 搜索

肘關節人體結構最穩定的關節之一,其穩定性的維持有賴於組成關節結構的完整性,其最大屈伸度可達160°,旋前可達85°,旋後約80°,滑車肱骨長軸成6°的外翻角、與髁間軸成5°~7°的內旋角,肘關節屈伸運動軸位於肱骨中線的前面與肱骨幹構成40°夾角。肘關節脫位骨折等原因都能導致肘關節畸形

目錄

肘關節畸形的原因

(一) 肘關節脫位發病原因


  多為間接暴力,偶有直接暴力亦可致傷。


  (二) 肘關節脫位發病機制


  肘關節脫位主要系由間接暴力所引起。肘部系前臂上臂的聯結結構,暴力的傳導和槓桿作用是引起肘關節脫位的基本外力形式。


  1.肘關節脫位 這是最多見的一種脫位類型,以青少年為主要發生對象。當跌倒時,手掌著地,肘關節完全伸展,前臂旋後位,由於人體重力和地面反作用力引起肘關節過伸,尺骨 鷹嘴的頂端猛烈衝擊肱骨下端鷹嘴窩,即形成力的支點。外力繼續加強引起附著於喙突的肱前肌和肘關節囊的前側部分撕裂,則造成尺骨鷹嘴向後移位,而肱骨下 端向前移位的肘關節後脫位。


  由於構成肘關節的肱骨下端內外髁部寬而厚,前後又扁薄,側方有副韌帶加強其穩定,但如發生側後方脫位,很容易發生內、外髁撕脫骨折


  2.肘關節前脫位 前脫位者少見,又常合併尺骨鷹嘴骨折。其損傷原因多系直接暴力,如肘後直接遭受外力打擊或肘部在屈曲位撞擊地面等,導致尺骨鷹嘴骨折和尺骨近端向前脫位。這種損傷肘部軟組織損傷較嚴重。


  3.肘關節側方脫位 以青少年為多見。當肘部遭受到傳導暴力時,肘關節處於內翻或外翻位,致肘關節的側副韌帶關節囊撕裂,肱骨的下端可向橈側或尺側(即關節囊破裂處)移位。 因在強烈內、外翻作用下,由於前臂伸或屈肌群猛烈收縮引起肱骨內、外髁撕脫骨折,尤其是肱骨內上髁更易發生骨折。有時骨折片可嵌夾在關節間隙內。


  4.肘關節分裂脫位 這種類型脫位極少見。由於上、下傳導暴力集中於肘關節時,前臂呈過度旋前位,環狀韌帶和尺橈骨近側骨間膜被劈裂,引起橈骨小頭向前方脫位,而尺骨近端向後脫位,肱骨下端便嵌插在二骨端之間。

肘關節畸形的診斷

1.脫位的特殊表現 肘部明顯畸形肘窩部飽滿,前臂外觀變短,尺骨鷹嘴後突,肘後部空虛和凹陷。關節彈性固定於120~140度,只有微小的被動活動 度。肘後骨性標誌關係改變,在正常情況下肘伸直位時,尺骨鷹嘴和肱骨內、外上髁三點呈一直線;屈肘時則呈一等腰三角形。脫位時上述關係被破壞,肱骨髁上骨 折時三角關係保持正常,此征是鑒別二者的要點。

2.肘關節脫位合併症 後脫位有時合併尺神經傷及其它神經傷尺骨喙突骨折,前脫位時多伴有尺骨鷹嘴骨折等。

3.X線檢查 肘關節正側位片可顯示脫位類型、合併骨折情況,並與髁上骨折相區別。

本病可以發生以下的一些併發症

一、關節脫位早期併發症:

當患者受傷時,附著於肱骨外髁的肌肉收縮,關節囊破裂,再合併直接的外力作用,可造成外髁撕脫骨折。由於向內、外側脫位時的移位將尺神經與周圍的組織撕脫,一併向內或外移位,可造成尺神經牽拉傷,有和還可合併血管的損傷。故骨折、神經損傷血管損傷感染是肘關節脫位常見的早期併發症。還可並發Volkmann缺血攣縮。

二、關節脫位晚期併發症:

晚期的併發症多是由於患者未及時治療或治療不當引起,主要包括關節僵硬、骨缺血性壞死骨化性肌炎創傷性關節炎等。

肘關節畸形的鑒別診斷

本病診斷依據:有外傷史,以跌到手掌撐地最多見。患處腫、痛、不能活動,患者以健手托住患側前臂肘關節處於半伸直位,被動運動時伸不直肘部。肘後空虛感,可摸到凹陷處。肘部三點關係完全破壞,失去正常關係。X線檢查可確診。
1、肱骨遠端全骺分離肘關節脫位的鑒別:


  小兒X線片上肱骨小頭骨化中心未顯現,僅靠X線片診斷,極易誤診為肘關節脫位。由於兒童時期骺板的強度遠不及關節囊韌帶,對兒童的關節部位損傷,首先要考慮有無骨骺損傷的可能;其次,仔細全面的臨床檢查也是非常重要的一環。根據腫脹壓痛瘀血斑的部位可對骨折部位有一初步印象,利用一些特殊骨性標誌如肘後三角等來診斷和鑒別肱骨下端骨骺分離與肘關節脫位。第三,熟悉小兒肘關節解剖形態及生理演變,才能在閱讀X線片時提高診斷符合率,以免誤診誤治,給患兒的生長發育造成嚴重後果。


  2、合併尺骨鷹嘴骨折的肘關節前脫位與伸直型孟氏骨折的鑒別:


  合併尺骨鷹嘴骨折的肘關節前脫位的主要臨床特徵是尺骨近端發生骨折,肱骨遠端穿過尺骨鷹嘴,使肘關節產生前脫位。由於多起因於高能量創傷,因此尺骨近端多為複雜的粉碎性骨折,少數也可發生於尺骨鷹嘴單純的斜形骨折肱橈關節大都同時伴有脫位,但上橈尺關節無分離。其診斷要點是:


  (1)肘關節前脫位;


  (2)尺骨近端骨折;


  (3)上橈尺關節無分離。


  因這種損傷同時伴有肱橈關節脫位,臨床易與伸直型孟氏骨折相混淆,診斷時應予以鑒別。


  3、肱骨髁上骨折與肘關節脫位:


  (1)肱骨髁上骨折(申直型) 時,肘關節可部分活動,肘後三角無變化,上臂短縮、前臂正常。


  (2)肘關節脫位時,肘關節彈性固定,肘後三角有變化,上臂正常、前臂短縮

1.脫位的特殊表現 肘部明顯畸形肘窩部飽滿,前臂外觀變短,尺骨鷹嘴後突,肘後部空虛和凹陷。關節彈性固定於120~140度,只有微小的被動活動 度。肘後骨性標誌關係改變,在正常情況下肘伸直位時,尺骨鷹嘴和肱骨內、外上髁三點呈一直線;屈肘時則呈一等腰三角形。脫位時上述關係被破壞,肱骨髁上骨 折時三角關係保持正常,此征是鑒別二者的要點。

2.肘關節脫位的合併症 後脫位有時合併尺神經傷及其它神經傷、尺骨喙突骨折,前脫位時多伴有尺骨鷹嘴骨折等。

3.X線檢查 肘關節正側位片可顯示脫位類型、合併骨折情況,並與髁上骨折相區別。

本病可以發生以下的一些併發症

一、關節脫位早期併發症:

當患者受傷時,附著於肱骨外髁的肌肉收縮,關節囊破裂,再合併直接的外力作用,可造成外髁撕脫骨折。由於向內、外側脫位時的移位將尺神經與周圍的組織撕脫,一併向內或外移位,可造成尺神經牽拉傷,有和還可合併血管的損傷。故骨折、神經損傷血管損傷感染是肘關節脫位常見的早期併發症。還可並發Volkmann缺血攣縮。

二、關節脫位晚期併發症:

晚期的併發症多是由於患者未及時治療或治療不當引起,主要包括關節僵硬、骨缺血性壞死骨化性肌炎創傷性關節炎等。

肘關節畸形的治療和預防方法

治療措施

1.新鮮肘關節脫位

手法複位,多用牽引複位法。在臂叢麻醉下,術者一手握住傷肢前臂旋後,使肱二肌鬆弛後進行牽引,助手作反牽引,先糾正側方移位,再在繼續牽引下屈曲肘關節,同時將肱骨稍向後推,複位時可感到響聲,如已複位,關節活動和骨性標誌即恢復正常,如果一人操作,可用膝肘複位法或椅背複位法。

注意事項:複位前應檢查有無尺神經損傷,複位時應先糾正側方移位,有時要先將肘稍過伸牽引,以便使嵌在肱骨鷹嘴窩內的尺骨喙突脫出,再屈肘牽引複位,若合併肱骨內上髁骨折,肘關節複位後,肱骨內上髁多可隨之複位;但有時骨折片嵌入肱尺關節間隙,可高度外展前臂,利用屈肌的牽拉作用將骨折片拉出。

複位後的處理:複位後,用石膏夾板將肘固定於屈曲90度位,3~4周後去除固定,逐漸練習關節自動活動,要防止被動牽拉,以免引起骨化肌炎

肘關節脫位合併肱骨內上髁骨折或橈骨小頭骨折,手法複位失敗者,可行手術複位;成人可作橈骨小頭切除。

2.陳舊性脫位

陳舊性肘關節脫位,損傷在三個月以內,可試行手法複位,如不能複位時,切不可強力複位,應採取手術複位。如合併有尺神經損傷,手術時應先探查神經,在保護神經下進行手術複位,複位後宜將尺神經移至肘前,如關節軟骨已破壞,應考慮作肘關節成形術人工關節置換術。

3.肘關節前脫位

手法複位時,應將肘關節呈高度屈曲位進行,一助手牽拉上臂,術者握前臂,推前臂向後,即可複位。複位後固定於半伸肘位4周,有時尺骨鷹嘴不能手法整復,需手術複位固定。

肘關節脫位是由於外傷性因素引起,無特殊的預防措施,注意生產生活安全,避免外傷是關鍵。另外還需注意,肘關節脫位的患者應早期活動關節,解除固定後即主動作伸屈及前臂旋轉活動或輔以理療。但過分強行扳拉,易發生肘關節周圍骨化性肌炎。因此需嚴格依照醫囑進行功能鍛煉,以便使患肢儘快恢復功能。

參看

關於「肘關節畸形」的留言: Feed-icon.png 訂閱討論RSS

目前暫無留言

添加留言

更多醫學百科條目

個人工具
名字空間
動作
導航
功能菜單
工具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