鹽麩子

跳轉到: 導航, 搜索

鹽麩子
Yán Fū Zǐ
鹽麩子
別名 叛奴鹽、鹽膚子、鹽梅子、鹽梂子、木附子、假五味子、油鹽果、鹽麩子、鹽膚木子、烏酸桃、紅葉桃、紅鹽果、鹽酸果、鹽酸白
功效作用 生津潤肺降火化痰;斂汗止痢。主痰嗽喉痹黃疸盜汗痢疾頑癬;癰毒;頭風白屑
英文名 Fruit of Chinese Sumac
始載於 開寶本草
毒性 無毒
歸經  
藥性
藥味

目錄

基本資料

藥名:鹽麩子

別名:鹽麩子、叛奴鹽、鹽梅子、木附子鹽膚木子、假五味子、油鹽果、烏酸桃、紅葉桃、紅鹽果、鹽酸果、鹽酸白

考證:出自《開寶本草》

科屬分類:漆樹

拉丁文名:Fructus rhois chinensis

漢語拼音:yan fu zi

英文名稱:Fruit of Chinese Sumac

拉丁植物動物礦物名:Rhus chinensis Mill.[Schinus indicus Burm.;Rhus semialata Murr.;R.javanica Thunb.]  

功用與主治

功效:生津潤肺降火化痰斂汗止痢

主治:痰嗽;喉痹黃疸盜汗痢疾;頑癬;癰毒;頭風白屑

性味:味酸;咸;性涼

功效分類:生津藥

用法用量:內服:煎湯,9-15g;或研末。外用:適量,煎水洗;搗敷或研末調敷。  

生態分布

Bkfx1.jpg

生態環境:生於海拔350-2300m的石灰山灌叢、疏林中。

採收和儲藏:10月採收成熟地時實,鮮用或晒乾。

資源分布:分布於全國各地。  

植物形態

鹽膚木,落葉小喬木灌木,高2-10m。小枝棕褐色,被銹色柔毛,具圓形小皮孔。奇數羽狀複葉互生,葉軸及柄常有翅;小葉5-13,小葉無柄;小葉紙質,多形,常為卵形或橢圓狀卵形或長圓形,長6-12cm,寬3-7cm。先端急尖,基部圓形,邊緣具粗鋸齒或近無毛,葉背被銹色柔毛。圓錐花序寬大,頂生,多分枝,雄花序長30-40cm,雌花序較短,密被銹色柔毛;花小,雜性,黃白色;雄花花萼裂片卵形,長約1mm,花瓣倒卵形狀長圓形,長約2mm,開花時外卷,雄蕊伸出,花絲線形,花藥卵形;雌花花萼裂片較短,長約0.6mm,花瓣橢圓狀卵形,長約1.6mm;花盤無毛;子房卵形,長約1mm,密被白色微柔毛;花柱3,柱頭頭狀。核果球形,略壓扁,徑約4-5mm,被具節柔毛和腺毛,成熟時紅色,果核徑3-4mm。花期8-9月,果期10月。  

參考資料

《中華本草》

參考

關於「鹽麩子」的留言: Feed-icon.png 訂閱討論RSS

目前暫無留言

添加留言

更多醫學百科條目

個人工具
名字空間
動作
導航
功能菜單
工具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