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花堅莢樹
A+醫學百科 >> 藥品百科 >> 中藥百科 >> 白花堅莢樹 | 中藥圖典 |
白花堅莢樹 Bái Huā Jiān Jiá Shù |
|
---|---|
別名 | 堅莢樹 |
功效作用 | 活血散瘀;續傷止痛。主跌打損傷;瘀血腫痛 |
英文名 | |
始載於 | 《救荒本草》 |
毒性 | |
歸經 | |
藥性 | 寒 |
藥味 | 苦 |
【出處】 《救荒本草》載有堅莢樹,云:"生輝縣太行山谷中,其樹枝幹堅勁,可以作棒。皮色烏黑,對分枝叉。葉亦對生,葉似拐棗葉而大,微薄,其色淡綠;又似土欒葉,極大而光澤。開黃花,結小紅子。其葉味苦,采嫩葉煠熟,水浸去苦味,淘淨,油鹽調食。"美國植物分類專家 A.Henry於1888年首先將其考定為忍冬科的 Viburnum sempervirens K.Koch,以前我國學者也繼承了 Henry的結論。 但
【拼音名】 Bái Huā Jiān Jiá Shù
【別名】 堅莢樹
【來源】 藥材基源:為忍冬科植物常綠莢蒾的葉。
拉丁植物動物礦物名:Viburnum semperuirens D. Doch.
採收和儲藏:春、夏季採收,鮮用或晒乾。
【原形態】 常綠莢蒾 常綠灌木,高可達4m。樹皮褐色,當年生枝淡黃色或灰褐色,四角狀,去年生枝變紫褐色或灰褐色,近圓柱狀。葉對生;葉柄長5-15mm,帶紅紫色;葉片革質,葉橢圓形至橢圓狀卵形,有時長圓形或倒披針形,長4-12cm,寬2.5-5cm,先央尖或短漸尖,基部漸狹至鈍形,長4-12cm,寬2.5-5cm,先端尖或短漸尖,基部漸狹至鈍形,有時稍圓,全緣或上部具少數淺齒,上面有溝澤,下面有微細褐色腺點,側脈3-4(-5)對,最下一對伸長而多少呈離基3出脈狀,上面深凹陷,下面明顯凸起。復傘形聚傘花序頂生,直徑3-5cm;總花梗很短,第1級輻射枝5條,花生於第3-4級輻射枝上;萼筒筒狀倒圓錐形,長約1mm,萼檐具5微齒;花冠白色,輻狀,直徑約4mm;雄蕊5,稍高出花冠;花柱稍高出萼齒。核果紅色,近於形或卵狀,長約8mm;核扁圓形,腹面凹陷,背面凸起。花期5月,果期10-12月。
【生境分布】 生態環境:生於海拔100-1800m的林下。
資源分布:分布於江西、廣東、廣西等。
【性味】 味苦;性寒
【用法用量】 內服:煎湯,3-10g。外用:適量,搗敷。
【摘錄】 《中華本草》
|
關於「白花堅莢樹」的留言: | 訂閱討論RSS |
目前暫無留言 | |
添加留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