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理學/念珠菌病

跳轉到: 導航, 搜索

醫學電子書 >> 《病理學》 >> 傳染病 >> 深部真菌病 >> 念珠菌病
病理學

病理學目錄

念珠菌病(candidiasis)是由念珠菌引起的一種常見的真菌病。念珠菌是一種酵母樣菌,種類很多,在自然界中廣泛存在。最常見的致病菌種為白色念珠菌(Candida albicans),常存在於正常人的口腔皮膚陰道消化道內,因此念珠菌病多為內源性感染。念珠菌病可為急性或慢性,病變多樣,可發生在身體各個部位。皮膚和粘膜的淺部念珠菌病較常見。溫暖、潮濕環境有利於真菌生長,因此皮膚念珠菌病多發生在腋窩腹股溝和指(趾)間、肛門周圍等處。有時並可侵犯指甲引起甲床炎甲溝炎糖尿病人和孕婦發生念珠菌性外陰陰道炎者較多,可能與糖尿病人血糖和尿糖增高,以及孕婦陰道上皮細胞糖原增多有關。

深部念珠菌病多為繼發性,常繼發於慢性消耗性疾病、體弱嬰兒、嚴重的營養不良惡性腫瘤等。在惡性腫瘤中,尤其是急性白血病並發念珠菌病者較多見。

病理變化】

念珠菌引起的病變大致有三種:①在病變部經常有數量多少不等的單核細胞淋巴細胞和中性粒細胞浸潤,部分有小膿腫形成;②真菌侵犯的組織發生壞死,形成大小不等的壞死灶,其中炎性細胞較少;③肉芽腫性反應,這種病變比較少見,除一般炎性細胞浸潤外,並有多核巨細胞和類上皮細胞形成結節狀肉芽腫。以上病變可單獨存在,也可同時發生。病變組織內並可見念珠菌的芽生孢子假菌絲。念珠菌為圓形或橢圓形生芽的酵母樣菌(圖18-29),壁薄,直徑約2~5μm。由芽管延長而形成的假菌絲細長而直(圖18-30),有分隔,有時有少數分支。細長的假菌絲常侵入組織的深層,並可侵入血管(圖18-31)。在組織切片內同時見到芽生孢子和假菌絲可診斷為念珠菌病。這些孢子和菌絲在HE染色切片中呈藍色,如用革蘭染色或鍍銀法則顯示更為清晰。

胃念珠菌病


圖18-29 胃念珠菌病

胃潰瘍表面的念珠菌芽生孢子

胃念珠菌病


圖18-30 胃念珠菌病

念珠菌的假菌絲(此圖與圖18-29為同一切片)

胃念珠菌病


圖18-31

胃潰瘍底部可見細長的假菌絲侵入血管(此圖與圖18-29同一切片)

皮膚和粘膜念珠菌感染常在皮膚和粘膜表面形成不規則的白色片狀假膜狀物。口腔粘膜的念珠菌病稱為鵝口瘡。全身性念珠菌病多發生在消化道和呼吸道、心、腎、腦、肝、脾等處。消化道的念珠菌以食管下端和胃最多見。粘膜表面有灰白色假膜,並常有潰瘍形成。粘膜內和潰瘍底部有大量真菌孢子和菌絲,常向深部生長,侵入粘膜下層肌層支氣管肺念珠菌病常繼發於肺結核病支氣管擴張症,臨床症状支氣管炎肺炎相似,並可形成小膿腫,晚期可引起纖維化和肉芽腫形成。臨床上對支氣管及肺念珠菌病的診斷必須審慎,單純從痰中分離出念珠菌不能作為念珠菌病的診斷根據。因念珠菌常存在於正常人痰及唾液中,故需多次培養陽性,再結合其他表現才能確定診斷。

腎和泌尿道念珠菌感染可引起腎盂腎炎念珠菌性心內膜炎可發生於風濕心瓣膜病變和人工心瓣膜手術後病人。損傷的心瓣膜上有大的贅生物形成。念珠菌可侵犯腦膜及腦,引起腦膜炎,並在腦組織內形成肉芽腫和小膿腫。念珠菌侵入血流可引起念珠菌性敗血症播散性念珠菌病,全身各臟器皆可受累,常為病人的致死原因。

參考

32 深部真菌病 | 隱球菌病 32
關於「病理學/念珠菌病」的留言: Feed-icon.png 訂閱討論RSS

目前暫無留言

添加留言

更多醫學百科條目

個人工具
名字空間
動作
導航
功能菜單
工具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