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分類

跳轉到: 導航, 搜索
生物分類學
分類單元
| | |
| | |
二名法
三域系統
非細胞生物
細胞生物

生物分類學通常直接稱分類學英語:taxonomy),是一門研究生物類群間的異同以及異同程度,闡明生物間的親緣關係、進化過程和發展規律的科學。要將生物分類,首先要知道生物與非生物的定義,但是我們似乎沒有辦法準確定義,以病毒來說,雖然可在其他生物體內寄生並複製,但在生物體外卻沒有一般生物的特徵如製造或攝取營養,生殖等現象。又如引起瘋牛病朊粒(prion)可以造成感染卻無DNA成分,一直以來,DNA被視為生命遺傳物質,經由與RNA轉錄轉譯過程, 形成蛋白質,再進一步形成組成細胞的各個部分,如細胞膜胞器等,而細胞則是我們長久以來所認為組成生命體的最小單位。

這種分類應該反映不同生物體間的進化樹關係。分類學把生物劃分為不同的群,而系統學試圖尋找生物之間的關係。佔主導地位的分類法是林奈氏分類系統(Linnaean),它包括一個屬名和種加詞。

目錄

生物命名規範

關於如何為生物命名的原則有很多國際協議,例如《國際植物命名法規》(International Code of Botanical Nomenclature,簡稱ICBN)、《國際動物命名法規》(International Code of Zoological Nomenclature,簡稱ICZN)以及《國際細菌命名法規》(International Code of Nomenclature of Bacteria,簡稱ICNB)。第四版的生物命名法規(BioCode)草案在1997年出版,它試圖在三個領域標準化命名,但現在還沒有被正式採納。《國際病毒命名和分類法規》(International Code of Virus Classification and Nomenclature,簡稱ICVCN)是不屬於生物命名法規的。

生物分界

傳統上,生物被劃分為五界,它是由Sahn等於1949年提出的:

Copeland提出過四界說:

也有人使用三域說。這種分類方法反映了細胞是否有以及細胞膜和細胞壁的差異。

另外還有一些不屬於上述所有分類的介於生物和非生物之間的生命形式,即只能寄生於細胞內的病毒,而它們在細胞外並不表現出活躍的生命形式。

在中國大陸的教科書中,通常只分為兩界:

分類表

生物分類總表

這個列表以NCBI Taxonomy上的分類為基礎[注 1]

古菌域

主條目:古菌分類表

包含嗜鹽菌、一些超嗜熱菌嗜酸菌等。

細菌域

主條目:細菌分類表

包含放線菌衣原體支原體立克次體等。

真核生物域

植物界

包含綠藻、輪藻、苔蘚植物、蕨類植物、種子植物等。

真菌/後生動物

真菌/後生動物組除動物界和真菌外,還包含領鞭毛蟲、魚醉菌等。

動物界

主條目:動物分類表

即「後生動物」組。

真菌界

主條目:真菌分類表

包括子囊菌、擔子菌、接合菌、壺菌、聚合菌和微孢子蟲

其餘真核生物(原生生物真核藻類

真核生物除動物、植物、真菌三界之外統稱原生生物,為並系群。

註:以上真核生物列表不完全,尚包括有其他一些未歸類原生生物。

生物詳細分類表

注釋

  1. 其它中文維基分類表可能依照其它標準,請注意區別。

參考文獻

參見



參考來源

關於「生物分類」的留言: Feed-icon.png 訂閱討論RSS

目前暫無留言

添加留言

更多醫學百科條目

個人工具
名字空間
動作
導航
功能菜單
工具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