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態位
A+醫學百科 >> 生態位 |
生態位(Ecological niche),又稱小生境、生態區位、生態棲位或是生態龕位,生態位是一個物種所處的環境以及其本身生活習性的總稱。每個物種都有自己獨特的生態位,藉以跟其他物種作出區別。生態位包括該物種覓食的地點,食物的種類和大小,還有其每日的和季節性的生物節律。
生態位的概念是由Joseph Grinnell於1917年首次提出的。這個概念在許多方面有廣泛應用,比如市場營銷方面的「利基」概念。
群落生境(其同義詞為棲息地)只是生態位這個概念的一部分。生態位的含義遠不止是「生活空間」(溫度,空氣濕度等環境因素的綜合,它是生物生存的依據)的一個抽象概念,它描述了一個物種在其群落生境中的功能作用,而且它帶有構成群落生境的自然因素所留下的烙印。它是一個物種為求生存而所需的廣義「資源」。例如:蝙蝠需要在某地夜間捕食蚊子。這裡面某地的自然因素(例如空氣質量,其他關係到蝙蝠棲息地的因素),蝙蝠夜間運動的可行性,蚊子都是蝙蝠的生態位的一部分。一個物種只能佔有一個生態位。
生態位的環境因素(溫度,食物,地表濕度,生存環境等)的綜合,構成概念生態位空間。這是一種n維超體積,但出於可視化的原因會將它簡化為二維或三維龕點陣圖進行顯示。每種環境因素成為一個維度。在兩個生態龕位中,考慮觀察的維度越多,兩個生態龕位的差別就越明顯,越容易被區分開來。
生態位分兩個層次:
- 基本生態位:是生態位空間的一部分,一個物種有在其中生存的可能。這個基本生態位是由物種的變異和適應能力決定的,而並非其地理因素。或者說基本生態位是實驗室條件下的生態位,裡面不存在捕食者和競爭。
- 現實生態位:是基本生態位的一部分,但考慮到生物因素和它們之間的相互作用。或者說是自然界中真實存在的生態位。
人們可以從特殊的性質或角度考慮,定義更多的生態位:
- 營養生態位: 根據營養情況劃分的生態位。
- 最小環境: 對一個物種來說可持續生存的最小環境。
兩個地區,雖然地理上被分隔,但卻有著相似的非生物因素,在這兩個地區生活的物種會佔有相似的生態位。這會導致趨同演化的發生,即是兩個物種雖然無親緣關係,但卻各自獨立的發展出相似的身體構造去適應環境。南極的捕魚能手,不會飛的鳥——企鵝和已滅絕的歐洲的大海雀一樣佔有相似的生態位。澳洲的袋鼴和歐洲的田鼠都有挖土鏟的前肢,它們在泥土中挖掘通道,捕食細小的動物,它們佔有相似的細小地下肉食性動物生態位。
對於一個地理上不存在分隔的生態系統中,在生態平衡時,各個生物的生態位原則上不重合。若有重合,那麼必然是不穩定的,它必然會通過物種間的競爭來削減生態位的重疊,直到平衡為止。競爭,比如需要相似生態位的入侵物種的進入,會導原生物種存在區域減少。如果存在區域太小,會導致一個物種的滅絕。這就是這就是競爭排除原則。
進化導致的是兩個有親緣關係的物種去佔據不同的生態位,減少競爭的機會。一個很好的例子是拉帕戈斯群島的達爾文雀的進化,(適應輻射)。
換句話說,進化以及新的物種出現的重要原因是空餘的生態位出現了,而這種情況大多是由於災難或者地理分隔導致的。
生態位的數量與生態系統的氣候,地理和生物因素有關。相應的物種數會因這些因素的差異導致有很大的不同。極地,例如格陵蘭的冰川,南極洲或是高原的生態位數就不及熱帶的原始森林或是珊瑚礁的多。
參看
- 存在區域
- 災變論
|
參考來源
關於「生態位」的留言: | 訂閱討論RSS |
目前暫無留言 | |
添加留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