蚊
A+醫學百科 >> 蚊 |
蚊(mosquito),最重要的一類醫學昆蟲,體小、有翅,屬雙翅目蚊科蚊亞科。不僅吸血,還可通過吸血傳播多種疾病。蚊科的另外兩個亞科(細蚊和幽蚊)以及搖蚊科和大蚊科的蚊類均不吸血,與醫學無關,不在本文介紹。蚊體表覆蓋形狀及顏色不同的鱗片,使蚊體呈不同的顏色,這是鑒別蚊類的重要依據之一。全世界已知3000多種,有32個蚊屬;採用細胞學、遺專學與生物化學方法分類後,種類可達五、六千種。中國約有14個蚊屬, 300餘種,依地區不同,蚊種不同。與傳播疾病有關的約有30多種,主要為按蚊屬(Anopheles)、庫蚊屬(Culex)、伊蚊屬(Aedes) 和曼蚊屬(Mansonia)。蚊幾乎分布於所有有人群的地方,北達北極圈,南界各大陸的南端,最高可見於海拔3000多米處。
目錄 |
形態和生活史
蚊的發育過程屬完全變態,分卵、幼蟲、蛹和成蟲4個時期。除成蟲外,其餘各期都在水中生活。卵呈長圓形,長度約為0.5mm×0.2mm,呈棕黃色或黑色,單置或粘在一起成為卵塊。在適宜溫度下,經2~3天孵出幼蟲(孑孓)。幼蟲在水中作活躍的扭曲蜿蜒狀遊動。幼蟲具咀嚼式口器,攝取微小生物。幼蟲達四齡成熟期即蛻皮化蛹。蛹呈逗點狀,浮於水面,不食,能動,溫度適宜時經二、三天即羽化為成蟲。成蚊有管狀刺吸式口器,也稱喙,適於吸食液體。雌蚊吸血時,下唇末端的唇瓣在皮膚外挾住刺針,使之徐徐刺入皮膚,下唇向後彎曲以支撐著刺吸口器。雄蚊的口器不如雌蚊發達,不適於吸血,用以吸食露水及植物汁液,故不能傳播疾病。它們的媒介蚊種有:①中華按蚊。傳播瘧疾、馬來及班氏絲蟲病、乙型腦炎(圖1)。②嗜人按蚊。傳播瘧疾、馬來絲蟲病。③微小按蚊。傳播瘧疾、班氏絲蟲病。④大劣按蚊。傳播瘧疾。⑤淡色庫蚊。傳播班氏絲蟲病、乙型腦炎(圖2)。⑥致倦庫蚊。傳播班氏絲蟲病、乙型腦炎。⑦三帶喙庫蚊。傳播乙型腦炎。⑧白紋伊蚊。傳播乙型腦炎、登革熱、黃熱病(圖3)。
生態
蚊的生態、習性隨蚊種不同而異。孳生地類型很多,包括各種類型的水體。不同蚊種對孳生地有嚴格的選擇性,中華按蚊孳生於清潔靜止的水體如湖泊、沼澤、稻田等,而淡色庫蚊、致倦庫蚊孳生於各種生活污水及自然形成的含有機物的污水,如污水坑、積肥坑等。孳生環境的日照水溫、水生植物、酸鹼度、污染程度、氣味及遮陰程度等均可影響蚊蟲產卵。雄蚊僅吸食植物汁液及露水,不吸血。雌蚊僅吸食植物汁液亦可生存,但卵巢於吸血後方可成熟。蚊種的吸血特性各異,有的嗜吸人血,有的嗜吸其他動物血,多數兼吸人和動物血液,後者在傳播疾病上更加重要。成蚊在羽化後不久即進行交配,多數蚊種的交配在飛舞狀態下完成,雄蚊常在黃昏或黎明進行群舞,而且都選擇一定的物體,如樹頂、電線杆、屋檐附近的凸出物作為飛舞的示標,也常在人頭頂上飛舞,並隨人的行走而移動。每種蚊的雌、雄體飛翔時翅膀振動發出的聲音各不相同,當雌蚊飛入舞群時,雄蚊可借振翅頻率的差異而辨別出異位,並抱持雌蚊飛出舞群與之交配。交配後的雄蚊約 1周內死亡。雌蚊吸血後可活1~2個月甚至更長,如越冬狀態。蚊蟲棲息於安靜的陰暗、潮濕、避風的場所,如住室或畜舍,樹蔭與草叢等。蚊以卵或幼蟲在冰下的水中越冬,但吸血後的雌蚊也在潮濕溫暖的地方,如下水道、地窖等處越冬。
對人的危害
蚊,尤其是按蚊屬、庫蚊屬與伊蚊屬的種類,能傳播多種重要的疾病。傳播方式主要為生物性傳播,即病原體在蚊體內繁殖或發育後傳播。如瘧疾、絲蟲病等寄生蟲病,以及流行性流行性乙型腦炎和登革熱、黃熱病等多種病毒病。在中國,由蚊傳播的疾病有瘧疾、絲蟲病、流行性乙型腦炎及登革熱。
防制
堅持標本兼治、治本為主的原則。著重人工防制結合化學、生物、遺傳等方法,因時因地制宜,採取綜合措施。人工防製法包括改造自然環境,控制或消除蚊孳生地,如稻田間歇灌溉、疏通溝渠、翻盆倒罐等。藥物防治如雙硫磷等有機磷藥劑可殺滅幼蟲;馬拉硫磷、溴氰菊脂等毒殺成蚊,因易引起環境污染,已很少應用。保幼激素類似物可阻止幼蟲化蛹,從而導致其死亡。發育抑制劑在幼蟲蛻皮時可阻止其表皮的幾丁質化,影響內表皮的合成,造成蟲體死亡。生物防制方法包括稻田養魚(柳條魚、鯉魚、草魚等)以捕食蚊幼蟲;也可採用蘇雲金桿菌、索蟲科線蟲感染蚊幼蟲等。釋放絕育雄蟲的遺傳防制方法如釋放大量絕育雄蚊、釋放部分絕育或遺傳物質已改變的能育雄蚊等也有一定成效。個人防護包括使用蚊帳、安裝紗窗紗門、點蚊香、塗驅蚊靈(對—烷二醇-3,8)等驅避劑等。
參看
關於「蚊」的留言: | 訂閱討論RSS |
目前暫無留言 | |
添加留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