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口涎

跳轉到: 導航, 搜索

牛口涎
Niú Kǒu Xián
別名 牛涎、牛、水牛
功效作用 和胃止哎;明目去疣。主反胃嘔吐噎膈霍亂喉閉口噤;目晴傷損;目疣
英文名 Ox saliva, Water Buffalo saliva
始載於 本草綱目拾遺
毒性  
歸經 胃經肝經
藥性
藥味

牛口涎

(《本草拾遺》)

異名】牛涎(《千金方》)。

【來源】為牛科動物黃牛或水牛的唾涎。

【動物形態】

1.黃牛,體第1.5-2m,體重一般在280kg左右。體格強壯結實,頭大額廣,鼻闊口大,上唇上部有兩個大鼻孔,基間皮膚硬而光滑,無毛,稱為鼻鏡。眼、耳都較大。頭上有角1對,左右分開,角之長短、大小隨品種而異彎曲無分枝,中空,內有骨質角髓。四肢勻稱,4路,均有蹄甲,其後方2趾不著地,稱懸蹄。尾較長,尾端具叢毛,毛色大部分為黃色,無雜毛摻混。

2.水牛,體比黃牛肥大,長達2.5m以上。角較長大面扁,上有很多工發紋,頸短,腰腹隆凸。四肢較短,蹄較大。皮厚無汗腺,毛粗而短,體前部較密,後背及胸腹各部較疏。體色大多灰黑色,但亦有黃褐色或白色的。

【功用主治】治噎膈反胃嘔吐

①《本草拾遺》:"主反胃。"

②《綱目》:"吮小兒,治客忤。灌一合,治小兒霍亂。入鹽少許,頓服一盞,治喉閉口噤。"

【選方】①治噎膈反胃:一牛涎、好蜜各半斤,木鱉子三十個(去皮、油,為末)。入銅器熬稠,每以兩匙和粥與食,日三服。(《普濟方》千囀丹)二糯米末,以牛涎拌作小丸,煮熟食。(《集成方》)

②治目:牛口中涎數塗自落。(《千金方》)

③治目睛損傷:牛涎,日二點,避風。(《補缺肘後方》)

【各家論述】

1.《本草拾遺》:主反胃。

2.《綱目》:吮小兒,治客忤。灌一合,治小兒霍亂。入鹽少許,頓服一盞,治喉閉口噤。

3.《日華子本草》:牛涎,以水洗老牛口,用鹽塗之,少頃即出;或以荷葉包牛口,使耕力乏,涎生取之。

4.《千金方》:治疣目:牛口中涎數塗自落。

5.《普濟方》:治噎膈反胃:牛涎,好蜜各半斤,木鱉子三十個(去皮,油,為末)。入銅器熬稠,每以兩匙和粥與食,日三服。

6.《補缺肘後方》:治目睛損傷,牛涎,日二點,避風。

關於「牛口涎」的留言: Feed-icon.png 訂閱討論RSS

目前暫無留言

添加留言

更多醫學百科條目

個人工具
名字空間
動作
導航
功能菜單
工具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