桐皮

跳轉到: 導航, 搜索

桐皮
Tónɡ Pí
別名 白桐皮、水桐樹皮、桐木皮
功效作用 痔瘡淋病丹毒跌打損傷
英文名  
始載於 神農本草經
毒性  
歸經  
藥性  
藥味  

【出處】 《本經

【拼音名】 Tónɡ Pí

【別名】 白桐皮(《藥性論》),水桐樹皮(《瀕湖集簡方》),桐木皮(《綱目》)。

【來源】 為玄參科植物泡桐毛泡桐樹皮

【原形態】 ①泡桐(《綱目》),又名:白桐(陸璣《詩疏》),椅桐(陶弘景),黃桐(《本草圖經》),白花桐(陳翥《桐譜》),花桐(《品彙精要》)。

落葉喬木,高可達15米。樹皮灰褐色,平滑;小枝粗壯,褐色,光滑。葉卵形或長圓狀卵形,長10~15厘米,基部心形,先端尖或漸尖,全緣,上面初有短星狀毛,瞬即光滑,下面密生灰黃色星狀茸毛,脈光滑;葉柄長6~12厘米,有毛。花序圓錐狀;花大,長達10厘米;萼卵狀鐘形,密被星狀絨毛,5深裂,管部瞬即光滑,裂片肥厚而頂端稍尖,具宿存茸毛;花冠白色,內面有紫色斑點,管長7厘米,直徑達4厘米,外面有星狀毛,裂片幾為四方形,上唇者較狹,下唇者較寬,端均有齧痕狀齒或凹頭;雄蕊4,2強,隱於花冠筒內,不具退化雄蕊;子房2室,花柱細長,內彎。蒴果本質,長圓形,長達7厘米。種子多數,扁而有翅。花期2~3月。果期8~9月。

多為栽培,分布山東、浙江、福建、台灣、湖南、雲南、貴州、廣西、廣東等地。

②毛泡桐,又名:紫花桐(陳翥《桐譜》),岡桐(《綱目》),日本泡桐。

葉全緣或具3~5淺裂。花外面淡紫色,有毛,內面白色,有紫色條紋。蒴果先端銳尖,長約2.3厘米。

分布東北,華東、華中及西南等地區。

以上兩種植物的嫩根或根皮(桐根)、木部(桐木)、葉(桐葉)、果實(泡桐果)、花(泡桐花)亦供藥用,各詳專條。

化學成份】 毛泡桐樹皮丁香甙0.3%。

【功效與作用】 治痔瘡淋病丹毒跌打損傷

①《本經》:"主五痔,殺三蟲。"

②《別錄》:"療奔豚氣病。"

③《藥性論》:"治五淋,沐發去頭風,生髮滋潤。"

④《綱目》:"治惡瘡小兒丹毒,煎汁塗之。"

【用法用量】 內服:煎湯,0.5~1兩。外用:搗敷或煎汁塗。

【附方】 ①治傷寒已六、七日,熱極,心下煩悶,狂言,欲起走:桐皮削去上黑者,細擘之,長斷,令四寸束,以酒五合,水一升,煮取一升,去滓,頓服之,當吐下青、黃汁數升。(《補缺肘後方》)

②治跌扑傷損:水桐樹皮(去青留白),醋炒搗敷。(《瀕湖集簡方》)

【摘錄】 《中藥大辭典》

關於「桐皮」的留言: Feed-icon.png 訂閱討論RSS

目前暫無留言

添加留言

更多醫學百科條目

個人工具
名字空間
動作
導航
功能菜單
工具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