松寄生
A+醫學百科 >> 藥品百科 >> 中藥百科 >> 松寄生 | 中藥圖典 |
松寄生 Sōnɡ Jì Shēnɡ |
|
---|---|
別名 | 松上寄生 |
功效作用 | 祛風除濕;行氣止痛;化痰止咳;殺蟲止癢。主風濕痹痛;胃痛;痰濕咳嗽;疥癲瘙癢;皮膚濕疹 |
英文名 | |
始載於 | 《生草藥性備要》 |
毒性 | |
歸經 | 胃經、肺經、肝經 |
藥性 | 平 |
藥味 | 辛 |
所屬卷:Taxillus Van Tiegh.
所屬科:Loranthaceae
中文名:松寄生
描述欄位:灌木,高0.5—1米,幼嫩枝、葉密被褐色星狀茸毛,稍後茸毛全脫落。小枝黑褐色,具突起粗糙瘤體。葉小,革質,互生或在短枝上呈簇生,倒披針形或長橢圓形,長2-3厘米,寬3-7毫米,頂端鈍或圓形,基部楔形,僅中脈明顯;葉柄長1—2.5毫米。傘形花序,具花2-3朵,總花梗長1—2毫米或幾無;花梗長1—2毫米;苞片闊三角形或闊卵形;花鮮紅色,花托卵圓形,長約1.5毫米,被褐色茸毛;副萼近全緣或具齒缺;花冠芽時稍彎,長2-2.7厘米,下半部稍膨脹,頂部長圓形,急尖,裂片披針形;花絲長2毫米,花藥長4毫米。果近圓形,紫紅色,長4-5毫米,直徑3-5毫米,果皮具顆粒狀體。 花期7—8月,果期翌年4-5月。
分布及生境:產中甸、維西、麗江、大理,海拔2700—3100米的山地針葉林或針葉闊葉混交林中,寄生於松屬、油杉屬、鐵杉屬、雲杉屬、冷杉屬、雪松屬植物上。分布西藏、四川、湖北、安徽、廣西、廣東、福建、台灣等省區。不丹也有。模式標本采自麗江。
植物的用途及功能:全株民間作藥用,對風濕有療效。
【出處】松寄生之名始載於《生草藥性備要》。《綱目拾遺》所載之松上寄生,其原植物很可能包括本品。今有人考《植物名實圖考》之柏寄生為本品,但詳觀附圖,兩者並無相似之處。按應用習慣本品來源為桑寄生科松柏鈍果寄生。
【拼音名】Sōnɡ Jì Shēnɡ
【別名】松上寄生
【來源】
藥材基源:為桑寄生科植物松柏鈍果寄生的帶葉莖枝。
拉丁植物動物礦物名:Taxillus caloreas(Diels)Danser[T.matsudai(Hayata)Danser;Loranthus caloreas Diels]
採收和儲藏:全年均可采,紮成束,晾乾。
【原形態】灌木,高0.5-1m。嫩枝、葉密被褐色星狀毛,稍後毛全脫落;小枝黑褐色,具瘤體。葉互生或簇生於短枝上,革質;葉柄長1-2.5mm;葉片近匙形或線形,長2-3cm,寬3-7mm,先端圓鈍,基部楔形,干後晴褐色,中脈明顯。傘形花序,1-2個腋生,具花2-3朵,總花梗長1-2(-3)mm或幾無;花梗長1-2mm;苞片闊三角形或闊卵形,長約lmm,頂端急尖,稀3淺裂;花鮮紅色;花托卵球形,長約1.5mm,被褐色絨毛;副萼環狀,近全緣或具裂缺;花冠花蕾時管狀,長2-2.7cm,無毛,稍彎,下半部稍膨脹,頂部橢圓狀,裂片4枚,披針形,長7-8mm,反折;花柱線狀,柱頭頭狀。漿果近球形,長4-5mm,直徑3-5mm,紫紅色,果皮具顆粒狀體。花期7-8月,果期翌年4-5月。
【生境分布】
生態環境:生於海拔900-2800(-3100)m的山地針葉林或針葉闊葉混交林中,寄生於松屬、油杉屬、杉屬、雲杉屬或雪松屬植物上。
資源分布:分布於西南及福建、台灣、湖北、廣東、廣西等地。
【性味】辛;性平
【歸經】肝;胃;肺經
【功能主治】祛風除濕;行氣止痛;化痰止咳;殺蟲止癢。主風濕痹痛;胃痛;痰濕咳嗽;疥癲瘙癢;皮膚濕疹
【用法用量】內服:煎湯,9-15g;或浸酒。外用:適量,搗敷;或研末調敷。
【摘錄】《中華本草》
|
關於「松寄生」的留言: | 訂閱討論RSS |
目前暫無留言 | |
添加留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