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生兒心律失常

跳轉到: 導航, 搜索

1.病因新生兒心律失常可發生於宮內或生後,宮內發生時稱為「胎兒心律失常」,出生後發生心律失常的病因是多方面的常見病因如下: (1)各種器質心臟病先天性心臟病病毒性心肌炎心肌病

(2)各種新生兒感染性疾病新生兒肺炎敗血症上呼吸道感染腸道感染等。

(3)新生兒窒息缺氧是引起心律失常的常見原因。其他圍產因素(即胎兒分娩前後母親和胎兒的異常)如孕母產前及產程中用藥胎兒臍帶繞頸、頭盆不稱、宮內窘迫等皆可引起心律失常。

(4)水、電解質平衡紊亂如低血鉀、高血鉀、低血鈣酸中毒等及某些藥物如洋地黃等。

(5)新生兒心導管檢查及心外科手術

(6)健康新生兒可以發生心律失常其原因可能與其傳導系統發育不成熟有關

2.新生兒心律失常分類

(1)竇性心律失常竇性心動過速竇性心動過緩竇性心律不齊竇性停搏病態竇房結症候群(竇房結功能不良)。

(2)異位搏動及異位心律:過早搏動(房性、結區性、室性)、室上性心動過速心房顫動、心房撲動室性心動過速心室撲動及顫動

(3)傳導異常:竇房傳導阻滯房室傳導阻滯束支傳導阻滯預激症候群  

發病機制

1.激動起源失常心臟內許多部位均有自律細胞,具有自律性,其電生理基礎是4相舒張期自動除極化活動正常時竇房結自律性最強,發放衝動的頻率最快以下依次為心房特殊傳導組織、交界區、希氏束束支及浦肯野纖維由於竇房結舒張期自動除極化速度最快較早達到閾電位而發放衝動並傳導到心臟各處.其他部位的起搏細胞膜電位上升到閾值前已被竇房結傳來的衝動提前激動因此其自律性被抑制當心肌發生病變,如損傷缺血、缺氧等,使竇房結受到抑制則其下方的自律細胞被迫發放衝動這是一種保護性機制,可產生逸搏或逸搏心律。若病變心肌細胞的自律性異常增高發放衝動的頻率加快,超過竇房結,則產生主動性異位節律。發生1次或連續兩次者為期前收縮3次或3次以上者為心動過速,異位搏動連續發生而頻率更快但規則者為撲動不規則者為顫動。

2.激動傳導失常

(1)傳導阻滯:心臟的激動若不能按正常的速度和順序到達各部位則為傳導失常又可分為生理性和病理性前者指激動在傳導過程中適逢傳導系統的絕對不應期相對不應期在遇到絕對不應期時激動不能下傳,遇到相對不應期時傳導變慢,也稱干擾干擾最常發生的部位是房室交界區,如果連續3次以上在房室交界處發生干擾則稱干擾性房室分離病理性傳導失常是由於傳導系統的器質性改變,不應期病理性延長所產生的傳導障礙,亦稱病理性傳導阻滯大部分緩慢心律失常即由此所產生。

(2)折返:折返是室上性快速心律失常發生的常見機制尤其多見於預激症候群完成折返的條件是:單向阻滯區;傳導減慢;折返激動前方心肌較快地恢復了應激性這樣激動在單向阻滯區近端前傳導受阻便經另一徑路下,然後通過單向阻滯區逆傳,此時如原興奮部位已脫離不應期激動便可重新進入環路如此重複循環而產生折返心律。

3.激動起源失常伴傳導失常屬於此類的有並行心律、反覆心律異位心律合併傳出阻滯等。

(1)並行心律:並行心律(parasystole)是指心臟內除竇性起搏點外還存在著另一個經常活動著的異位起搏點;異位起搏點的周圍有傳入性阻滯的保護使竇性衝動呈完全性傳入阻滯,它能按本身的頻率發生激動而不受正常竇性激動的影響為此兩個起搏點並列發出激動。在異位起搏點無傳出阻滯的情況下,只要周圍心肌不處於不應期即可外傳便形成一次異位性期前收縮,亦可形成並行心律性心動過速並行心律性期前收縮的特點是配對時間不等,常有融合波長異位搏動間期是短異位搏動間期的簡單倍數。

(2)心室晚電位:心室晚電位(ventricularlatepotential)是心室某部小塊心肌中在舒張期內有延遲出現的碎裂電活動(delayedfractionatedelectricalactivity);這些碎裂電活動一般出現在ST段內故稱為心室晚電位其特徵是低振幅高頻的多形性尖波,尖波之間有時有等電位線。心室晚電位的出現說明在小塊心肌中互相隔離的各個肌束存在著不同步的電活動,由於不同步的電活動,就有可能為折返激動的發生提供了條件也可能是由於心肌纖維之間的連接太少,使之發生緩慢傳導為折返激動提供了重要因素。因此它不但可以產生期前收縮,往往還可以發生惡性室性心律失常

健康問答網關於新生兒心律失常的相關提問

關於「新生兒心律失常」的留言: Feed-icon.png 訂閱討論RSS

目前暫無留言

添加留言

更多醫學百科條目

個人工具
名字空間
動作
導航
功能菜單
工具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