披針葉毛茛

跳轉到: 導航, 搜索

披針葉毛茛
Pī Zhēn Yè Máo Gèn
別名  
功效作用 發散風熱。主治瘡腫痒疹筋骨疼痛
英文名  
始載於  
毒性 小毒
歸經  
藥性
藥味

全國中草藥彙編》:披針葉毛茛

【來源】 毛茛披針葉毛茛Ranunculus amurensis Komar.,以全草入藥。

【生境分布】 黑龍江、吉林、四川。

【性味】 辛,微寒。有小毒。

【功效與作用】 發散風熱。主治瘡腫痒疹筋骨疼痛

【用法用量】 1~2錢。

【摘錄】 《全國中草藥彙編》

《中華本草》:披針葉毛茛

【拼音名】 Pī Zhēn Yè Máo Gèn

【來源】 藥材基源:為毛茛植物披針葉毛茛的全草。

拉丁植物動物礦物名:Ranunculus amurensis Kom.

採收和儲藏:春、夏季採收、洗淨陰乾。

【原形態】 多年生草本,高40-60cm。匍匐莖伸長。根莖具節,節上簇生多數細長鬚根。莖直立,單一或稍分枝,中空,貼生短毛,葉莖生;無柄;葉片線狀披針形,長4-15cm,寬3-6mm,全緣,,先端急尖,有鈍頭,下部漸狹,基部成寬鞘狀抱莖,兩面貼生短毛。花兩性,通常單生莖頂,稀2-數朵,直徑1.5-2.5cm;花梗長6-11cm,被毛;萼片5,卵圓形,長約8-11mm,寬5-8mm,黃色,基部有短爪,蜜槽成杯狀袋穴;雄蕊多數,花絲線形,花藥卵形,長約1mm;花托長圓形,無毛;心皮多數。瘦果卵球形,兩面膨凸,長約2mm,寬約1.2mm,背肋明顯,喙長約0.5mm。花、果期6-8月。

【生境分布】 生態環境:生於草甸濕地。

資源分布:分布於黑龍江、內蒙古。

【性狀】 全草長40-60cm。莖中空,有緊貼短柔毛。葉條形或條狀披針形,黃綠色,長3-15cm,寬3-6mm,先端漸變狹,基部漸狹,又稍變寬成膜質鞘,兩面有緊貼柔毛,下面毛較密。花單個頂生;萼片5,卵形,外有柔毛;花瓣5,倒卵形,棕黃色。聚合果卵球形,直徑約6mm;瘦果卵球形,兩面膨起,長約2mm,大多無毛。氣微,味微苦。

【性味】 味辛;性微寒;小毒

【功效與作用】 發散風熱;止痛。主風疹瘙癢;瘡癰腫痛;筋骨疼痛

【用法用量】 內服:煎湯,3-6g。

【摘錄】 《中華本草》

關於「披針葉毛茛」的留言: Feed-icon.png 訂閱討論RSS

目前暫無留言

添加留言

更多醫學百科條目

個人工具
名字空間
動作
導航
功能菜單
工具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