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韭

跳轉到: 導航, 搜索

山韭
Shān Jiǔ
別名 隺、隺菜、蒮、蒮菜
功效作用 健脾開胃;被腎縮尿。主脾胃氣虛;飲食減少;腎虛不固小便頻數
英文名 Herb of Japanese Onion
始載於 本草拾遺
毒性 無毒
歸經 脾經腎經
藥性
藥味

【藥材名】山韭

【拉丁名】Allium japoni-cum Reg.

【名稱考證】蒮,蒮菜

【科目來源】雙子葉植物藥百合科植物

【藥用部位】山韭的全草。

性味歸經】味咸澀,寒,無毒。」《千金.食治》:「味咸澀,寒,無毒。」入腎經。

【功效分類】補虛藥,補陰

【功效主治】益腎補虛。治陰虛內熱。

【採集貯藏】《嘉祐本草》,《綱目》

【古籍考證】①出自《嘉祐本草》:「《爾雅》雲,蒮,山韭。釋曰,《說文》雲,菜名,一種而久者,故謂之韭,山中生者名?。《韓詩》雲,六月食郁及?是也。」②《綱目》:「蒮,腎之菜也,腎病宜食之。諸家《本草》不載,而孫思邈《千金方》收之,他書?字多訛作藿字,藿乃豆葉也。」

【用法用量】內服:煎湯,12-15克。

【植物形態】具粗壯的橫生根狀莖。鱗莖單生或數枚聚生,鱗莖具膜質鱗被。近狹卵狀圓柱形或近圓錐狀,粗0.5-2(-2.5)厘米;鱗莖外皮灰黑色至黑色,膜質,不破裂,內皮白色,有時帶紅色。葉數片叢生;線形細長,寬不足2毫米,有3棱。葉狹條形至寬條形,肥厚,基部近半圓柱狀,上部扁平,有時略呈鐮狀彎曲,短於或稍長於花葶,寬2-10毫米,先端鈍圓,葉緣和縱脈有時具極細的糙齒。花軸高30~40厘米,傘形花序頂生;花被6,紫色;雄蕊6,著生在花被上,伸出,花藥長圓形;子房3棱,3室,每室具胚珠效枚,花柱絲狀,柱頭小。

花葶圓柱狀,常具2縱棱,有時縱棱變成窄翅而使花葶成為二稜柱狀,高度變化很大,有的不到10厘米,而有的則可高達65厘米,粗1-5毫米,下部被葉鞘;總苞2裂,宿存;傘形花序半球狀至近球狀,具多而稍密集的花;小花梗近等長,比花被片長2-4倍,稀更短,基部具小苞片,稀無小苞片;花紫紅色至淡紫色;花被片長3.2-6毫米,寬1.6-2.5毫米,內輪的矩圓狀卵形至卵形,先端鈍圓並常具不規則的小齒,外輪的卵形,舟狀,略短;花絲等長,從比花被片略長直至為其長的1.5倍,僅基部合生並與花被片貼生,內輪的擴大成披針狀狹三角形,外輪的錐形;子房倒如狀球形至近球狀,基部無凹陷的蜜穴;花柱伸出花被外。花果期7-9月。 本種與冀韭 A. chiwui Wang et Tang 極相似,但冀韭的花為白色至黃色,花藥黃色,小花梗基部無小苞片而不同於本種。

【產地分布】產黑龍江、吉林、遼寧、河北、山西、內蒙古、甘肅(東部)、新疆(西北部)和河南、(西北部)。從歐洲經蘇聯中亞直到西伯利亞都有分布。

關於「山韭」的留言: Feed-icon.png 訂閱討論RSS

目前暫無留言

添加留言

更多醫學百科條目

個人工具
名字空間
動作
導航
功能菜單
工具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