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荔枝果

跳轉到: 導航, 搜索

山荔枝果
Shān Lì Zhī Guǒ
別名 山荔枝、野梅子
功效作用 理氣;消食;利尿。主疝氣食積小便不利
英文名  
始載於 貴州草藥
毒性 無毒
歸經  
藥性
藥味

【藥 材 名】山荔枝果

【拉 丁 名】Cudrania cochinchinensis(Lour.) Kudo et Masam.(原植物小樹)

【藥用部位】小柘樹的果實。

【功效主治】消食除脹,溫陽利水。治食積腹脹,治癃閉

【山荔枝果的功效介紹】: 山荔枝果 (《貴州草藥》)

性味】①姚可成《食物本草》:味甘,無毒。 ②《貴州草藥》:性溫,味微甘。

【用法與用量】內服:煎湯,0.5~1兩。

【選方】

①治膀胱疝氣:山荔枝果一兩。 煎水服。

②治食積腹脹:山荔枝果和根各一兩。 煎水服。

③治小便不利:山荔枝果和根各五錢。 煎水服。

(選方出《貴州草藥》)  

目錄

山荔枝果.版本二

簡介

【出處】出自《貴州草藥》

【拼音名】Shān Lì Zhī Guǒ

【別名】山荔枝、野梅子

【來源】

藥材基源:為桑科植物構棘的果實。

拉丁植物動物礦物名:1.Maclura cochinchinensis(Lour)Corner[Vanieria cochinchinensis Lour.;Cudrania cochinchinensis(Lour.)Kudo et Masam.]u.) Kudo et Masam.」。

2.Maclura tricuspidata Carr.[Cudrania tricuspidata(Carr.)Bur.]

採收和儲藏:夏、秋季果實近成孰時採收,鮮用呀晒乾。  

原形態

1.常綠灌木,高2-4m。直立或攀援狀;根皮橙黃色;枝灰褐色,光滑,皮孔散生,具直立或略彎的棘刺,粗壯,長5-10(-20)mm。單葉互生;葉柄長5-10mm;葉片革質,倒卵狀橢圓形、橢圓形或長橢圓形,長3-9cm,寬1-2.8cm,先端鈍或漸尖,或有微凹缺,基部楔形,全緣,兩面無毛;基出脈3條,側脈6-9對。花單性雌雄異株;球狀花序單個或成對腋生,具短柄,被柔毛;雄花序直徑約6mm,雄花具花被片3-5,楔形,不相等,被毛;雌花序直徑約1.8cm,雌花具花被片4,先端厚有絨毛聚花果球形,肉質,熟時橙紅色,直徑3-5cm,被毛;瘦果包裹在肉質的花被和苞片中。花期4-5月,果期9-10月。

2.落葉灌木或小喬木,高達8m。小枝暗綠褐色,具堅硬棘刺,刺長5-35mm。單葉互生;葉柄長0.5-2cm;托葉側生,分離;葉片近革質,卵圓形或倒卵形,長5-13cm,先端鈍或漸尖,基部楔形或圓形,全緣或3裂,上面暗綠色,下面淡綠色,幼時兩面均有毛,成長後下面主脈略有毛,余均光滑無毛;基出脈3條,側脈4-5對。花單性,雌雄異株;均為球形頭狀花序,具短梗,單個或成對著生於葉腋;雄花花被片4,長圓形,基部有苞片2或4,雄蕊4,花絲直立;雌花被片4,花柱1,線狀。聚花果球形,肉質,直徑約2.5cm,橘紅色或橙黃色,表面呈微皺縮,瘦果包裹在肉質的花被裡。花期5-6月,果期9-10月。  

生境分布

生態環境:1.生於山坡。溪邊灌叢中或山谷、林緣等處。

2.生於海拔200-1500m的陽光充足的荒坡、山地、林綠和溪旁。

資源分布:1.分布於安徽、浙江、江西、福建、湖北、湖南、廣東、海南、廣西、四川、貴州、雲南等地.2.分布於華東、中南、西南及河北、陝西、甘肅等地。  

藥用價值

【性狀】性狀鑒別 果實球形,直徑3-5cm。鮮品橙紅色,具毛茸,有乳黃色漿汁,干品棕紅色,皺縮。剖開後,果皮內層著生有多數瘦果,每一瘦果包裹在肉質的花被和苞片中。基部有極短的果柄。氣微,味微甜。

【性味】微甘;性溫

【功能主治】理氣;消食;利尿。主疝氣;食積;小便不利

【用法用量】內服:嚼食或煎湯,15-30g.

【各家論述】1.姚可成《食物本草》:治七種疝氣。2.《貴州草藥》:調氣,利水,消食。

【摘錄】《中華本草》

關於「山荔枝果」的留言: Feed-icon.png 訂閱討論RSS

目前暫無留言

添加留言

更多醫學百科條目

個人工具
名字空間
動作
導航
功能菜單
工具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