嗜中性粒細胞功能障礙症候群

跳轉到: 導航, 搜索

嗜中性粒細胞功能障礙症候群(neutrophil dysfunction syndrome),多種原因引起的、以嗜中性粒細胞粘附、趨化、吞噬和殺菌等功能發生缺陷為特徵的一組症候群,易伴各種形式的細菌感染

粘附和趨化功能異常

嗜中性粒細胞 (PMN)執行吞噬和殺菌功能時,需先粘附於毛細血管和毛細血管後小靜脈壁,從毛細血管後小靜脈內皮細胞之間鑽出血管到達間質,向吞噬對象移動。粘附與趨化發生障礙的患者表現為經常發生化膿性感染炎症過程持續較長,且易反覆,炎症灶形成慢,對抗生素治療反應不良等。粘附缺陷常見於未經控制的糖尿病患者,大量飲酒、長期使用腎上腺皮質激素秋水仙鹼者、以及先天性的 PMN膜上缺乏具有粘附功能的一族糖蛋白( CD11/CD18複合物)的患者。趨化功能障礙分三類:①體液趨化因子缺乏,常見的有補體成分(特別是C3和C5)缺乏、免疫球蛋白缺乏。多見於新生兒、某些免疫性疾病系統性紅斑狼瘡患者和遺傳性體液趨化因子缺失的患者。②體液中趨化因子滅活劑增多。常見於結節病霍奇金氏病結節性麻風腎臟病等患者。燒傷病人的PMN於燒傷後5~15天出現趨化功能下降,這與血液中存在抑制趨化的物質有關。與 PMN釋放特異性顆粒中內容物也可能有關。在此期間PMN內存在於嗜天青顆粒中的β-葡萄糖醛酸酶水平不變,而存在於嗜天青顆粒和特異性顆粒二者之中的溶菌酶含量減少。③ PMN本身的缺陷。常見先天性肌動蛋白聚合異常,偽足不能正常伸展,微管集合不足和謝迪亞克-東二氏症候群等。已知在正常人有 80%PMN與IgG致敏的人紅細胞形成玫瑰花(即紅細胞粘附在PMN周圍形成玫瑰花狀),另20%不形成。前者的粘附性和趨化性均較後者強,這兩種亞型細胞比例的改變將影響PMN 的粘附與趨化。有濕疹性和冷化膿性皮炎皮膚粘膜念珠菌感染的病人,IgE水平很高者,其PMN趨化功能明顯不足,機理尚不清楚,有報導高IgE病人PMN的C3b受體數低於常人。粘附與趨化功能的改變有時不同步,如嚴重燒傷的病人 PMN粘附性增強而趨化性減低。對粘附和趨化功能異常,目前尚無滿意的治療方法,只有用左旋咪唑治療高IgE症候群,可改善PMN趨化功能和減少感染的報導。

吞噬功能異常

吞噬分辨認和偽足聚合兩個階段。PMN 的Fc和C3b受體在辯認階段起重要作用,經IgG(多為被吞噬物的抗體)和C3b調理的顆粒與PMN表面的相應受體結合,使顆粒附著於 PMN表面。偽足聚合需要細胞葡萄糖磷酸戊糖旁路代謝產生的能量,肌動蛋白聯結成網並與肌球蛋白作用而完成。血液內有些物質有增強吞噬功能的作用,如來自IgG重鏈Fc片段CH2部分的四肽;特夫素(又名吞噬細胞增強激素),可使吞噬功能增強。PMN 吞噬功能不足的病人易發生反覆的化膿性感染。見於先天性肌動蛋白功能障礙等先天性疾患;患有引起補體和抗體改變的一些疾病的患者;血中存在抑制吞噬物質的患者,如鐮狀細胞病類風濕等;血糖高於200mg/dl的糖尿病患者,其 PMN吞噬功能受抑制,可能高濃度糖增加 PMN與其他顆粒表面的靜電斥力,高滲透壓也影響PMN的吞噬能力;有些病毒也具有直接損傷PMN吞噬作用的能力。對 PMN吞噬功能障礙無特異性治療方法,只能針對特殊病因進行適當糾正和補充。

殺菌功能缺陷

有以下幾點:①脫顆粒功能異常。PMN內的顆粒向吞噬空泡移動,是由微管系統的相互作用和收縮蛋白的參與完成的,機制尚不清楚。膜的溶解為一需能過程,與脂質過氧化和pH值減低有關。微管集合不足和膜的穩定性增高均可產生脫顆粒障礙。腎上腺皮質激素通過穩定溶酶體膜影響脫顆粒,謝迪亞克-東二氏症候群的脫顆粒障礙則與微管集合障礙有關。

本症候群為一種罕見的常染色體隱性遺傳病,至今已發現約 100例。循環血液的白細胞中有大顆粒為診斷的依據之一。表現為皮膚上呼吸道、肺的反覆感染;淋巴結病肝脾腫大白細胞減少血小板減少溶血性貧血;外周神經疾患(淋巴細胞浸潤引起);部分皮膚和眼睛白化(黑素分布異常引起)等。其 PMN微管蛋白酪氨化比正常高 2~3倍。用維生素C和其他還原劑治療,可使這一高酪氨化減低,感染減輕。另有用膽鹼能製劑,一磷酸鳥苷(GMP)和維生素C進行治療的報導。②氧化代謝障礙。表現為吞噬時耗氧不增加或增加很少,不產生或只產生很少超氧化物陰離子自由基(O娛)和H2O2,故有殺菌(特別是有過氧化氫酶細菌)障礙,出現反覆感染。如慢性肉芽腫病(簡稱 CGD)患者免疫球蛋白水平正常或高於正常;遲髮型超敏反應正常; PMN數目正常或偏高;PMN粘附、趨化和吞噬功能均正常,只是不產生呼吸爆發(吞噬細胞活化時出現的粒線體外耗氧急劇增加,同時產生超氧自由基的過程)。臨床表現為反覆、廣泛的感染。病理急性炎症所致的粟粒性膿腫慢性炎症反應所致的肉芽腫,且由此而得名。本病患者的感染,抗生素治療效果不佳。當感染危及生命時,輸入粒細胞有一定效果。此病少見。CGD主要為PMN膜上的還原型醯胺腺嘌呤磷酸二核苷酸 (NADPH)氧化酶結構與功能存在遺傳性缺陷所致。有一種遺傳性缺陷為X-性聯遺傳,患者為男性,其母為缺陷基因攜帶者。這種病人的NADPH氧化酶的電子傳遞鏈中缺少細胞色素b-245;另一種遺傳性缺陷為常染色體隱性遺傳,患者男女兼有。這種病人的NADPH氧化酶不缺少細胞色素b-245,但有一種與NADPH氧化酶活化密切有關的 47KD蛋白磷酸化障礙,因而使該酶不能行使接受並傳遞電子的功能。此外,嚴重的遺傳性 6-磷酸葡萄糖脫氫酶不足(少於正常的5%)使氧化酶的作用底物嚴重缺乏,也會影響呼吸爆發的進行而有CGD的表現。後天獲得性PMN呼吸爆發不足可見於嚴重創傷患者,其血清中可能存在抑制性物質,用 PMN化學發光(一種檢測氧自由基的指標)可推斷病人產生敗血症的可能性。

關於「嗜中性粒細胞功能障礙症候群」的留言: Feed-icon.png 訂閱討論RSS

目前暫無留言

添加留言

更多醫學百科條目

個人工具
名字空間
動作
導航
功能菜單
工具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