唾液腺疾病

跳轉到: 導航, 搜索

唾液腺疾病(salivary gland diseases),唾液腺又稱涎腺,有大小兩種。大的有3對:腮腺頜下腺舌下腺,各有導管開口於口腔;小的分布於唇、舌、頰、齶、磨牙後等部位的粘膜固有層粘膜下層內。唾液腺分泌的唾液具有濕潤口腔粘膜、利於言語功能、初步消化食物、殺菌、調和食物、便於吞咽等作用。常見的唾液腺疾病涎石病唾液腺炎唾液腺囊腫腫瘤、唾液腺淋巴上皮病及唾液瘺(涎瘺)等。

目錄

涎石病

可以發生在任何唾液腺,因頜下腺導管長,導管口位於口底,頜下腺涎石最為常見,腮腺次之。可以發生在一個或多個腺體,涎石也可以是一個或多個,有時還伴有其他臟器的結石。病因不十分明確,但與以下因素有關:①涎液滯留、濃縮、化學成分改變,無機鹽沉積於導管而形成;②異物如牙刷毛、麥穗芒、脫落上皮細胞蛋白分解產物或細菌等,可形成鈣鹽沉積的核心;③全身因素,如與無機鹽的新陳代謝和涎液的膠體狀態有密切關係。

主要表現因涎腺排出受阻引起的症状,唾液腺腫大、疼痛,進食時,尤其是進酸食時,發生劇烈脹痛,稱為涎石絞痛,進食後逐漸消退。還常伴有唾液腺的慢性炎症,表現腺體變大、變硬,輕壓痛,導管口紅腫,導管內能壓出少許膿液。根據病史和X射線檢查,陽性涎石(鈣化好,能吸收X射線)不難診斷。若為陰性涎石(不吸收X射線者),則需將有機碘水溶液自導管注入腺體,以顯示導管系統及使少許腺泡充盈,稱作唾液腺造影術,陰性涎石則可見導管中有圓形或卵圓形造影劑缺損處,操作時注意避免氣體進入,以免混淆。若為完全阻塞,則可見造影劑阻於該處;若為不完全阻塞,則可見其遠心端(導管口為中心)導管及腺體被炎症破壞的情況。手術摘除涎石或將其伴發炎症的腺體一併摘除。

唾液腺炎

一般分化膿性、特異性(結核放線菌病)及病毒性流行性腮腺炎)。病毒性在流行性疾病中論述。結核多從淋巴道感染,因腮腺內有真正淋巴結,故腮腺致病者較多,放線菌致唾液腺疾病的極少。急性化膿性腮腺炎現已極少見。過去認為患嚴重的全身疾病時,血行散播是慢性化膿性腮腺炎的主要感染途徑,但是,目前認為是細菌沿唾液腺管逆行至腺體引起的感染。汞、鉛、砷、鉍等重金屬引起的中毒性腮腺炎也很少見。腮腺炎症状表現多樣,局部腫痛,導管口有鹹味液體流出,有涎石並存時,阻塞症状更明顯,在皮下可捫得粗硬、索條狀的導管。

頜下腺炎常與阻塞有關,並且常伴有涎石,致腺體反覆腫脹、疼痛。

除臨床症状和體征外,唾液腺造影對診斷有很大幫助,造影顯示主導管擴張不整呈臘腸狀,並延及分枝導管者,稱阻塞性唾液腺炎(管炎)。主導管及分枝導管無改變,僅末梢腺泡呈點狀、球狀擴張者,稱非阻塞性唾液腺炎(腺炎),見於腮腺(成人複發性腮腺炎);還有慢性複發性腮腺炎發生於兒童,多有流行性腮腺炎病史,單側或雙側腮腺反覆腫脹、疼痛,其唾液腺造影圖像與腺炎相似。兒童及成人複發性腮腺炎有自愈傾向,可保守治療。

對頜下腺疾病可進行頜下腺摘除術。對腮腺炎的治療:①嚮導管內灌注抗菌藥物,但療效不能持久;②灌注抗菌藥物控制感染後採用主導管結紮術,使腮腺逐漸萎縮,停止分泌;③保留面神經腮腺切除術

唾液腺囊腫和腫瘤

囊腫由唾液腺管阻塞引起。粘液腺囊腫位於粘膜下,為小唾液腺被阻引起,可手術摘除。舌下腺囊腫為某個導管阻塞(舌下腺有多個導管)或導管損傷破裂,分泌液外滲而形成,其外形與青蛙鳴叫時鼓起的咽囊相似,故俗稱「蛤蟆腫」。病理研究證明,舌下腺囊腫的囊壁為纖維組織或肉芽組織,偶有上皮,單純切除囊腫,不能準確切除舌下腺阻塞及外滲部分,難免複發,故手術時應切除囊腫及相連的舌下腺。

唾液腺腫瘤在口腔頜面部的腫瘤中發病率較高,其中,腮腺的腫瘤發生率最高。唾液腺腫瘤有良性、低度惡性及惡性之分,混合瘤(又名多形腺瘤)最常見,雖屬良性,但也可以惡變。良性腫瘤為生長緩慢的無痛性腫塊,有活動,無粘連,無功能障礙;惡性腫瘤多有疼痛表現,生長較快,呈浸潤性生長,與周圍組織有粘連,甚至浸潤神經組織而導致面癱舌肌癱瘓;某些低度惡性腫瘤早期可以似良性腫瘤,但病程較長。

唾液腺腫瘤一般不主張取活體組織檢查,因切開包膜後可引起腫瘤擴散,易於複發及轉移。常在手術時作冰凍切片進行病理組織學檢查。但這樣延長了手術時間,而且有時冰凍切片也不能確診。所以,現在除唾液腺造影外,國內外學者都在探討新的診斷手段,如CT超聲同位素、細針吸取等方法,以提高術前對腫瘤性質的認識。因有的腫瘤包膜不完整,採用單純沿包膜剝離的方法,常有複發,故手術時多從包膜外正常腮腺內切除部分腺體或整個腺體,保留面神經。惡性腫瘤不僅作腺體全切,有時還需切除腫塊外正常組織,必要時犧牲面神經。

米庫利奇氏病、舍格倫症候群乾燥症候群

一組發生於唾液腺的自身免疫疾病。病理可見大量淋巴細胞浸潤於腺體內,並取代腺泡,表現口乾及腺體腫大等症状。

一個或多個、單側或對稱性雙側唾液腺和淚腺呈進行性腫大(腮腺腫大較多,頜下腺、舌下腺、其他小唾液腺也可腫大),除腫大外無其他症状者,稱為米庫利奇氏病。口乾、眼乾結締組織病(最常見是類風濕性關節炎)三者當中有兩者,則稱為舍格倫氏症候群。只有口乾、眼乾稱為乾燥症候群。有的病例在腫大的腮腺或頜下腺中可觸及到腫塊為淋巴細胞浸潤形成的假腫瘤,臨床上稱為腫瘤型或結節型,口乾者易合併感染,本病可以惡變。

臨床表現外,唾液腺造影可協助診斷,因為分泌腺泡為淋巴細胞浸潤所代替,失去正常排空能力,故造影劑排出特別遲緩。同位素99mTC掃描對診斷也有一定價值,唾液腺易濃聚核素,此時腺泡破壞,被淋巴細胞浸潤代替,故攝取減少。唇腺活組織檢查在一定程度上能反映唾液腺變化,故可作為診斷的參考。對症療法人工淚液、用含有甘油的水含漱,可使口腔潤滑;手術治療適用於單個腺體病變的腫瘤型或結節型,既可去除部分自身抗原,阻止病情發展,又可預防惡變。對病變廣泛嚴重者,可試用免疫抑制療法

唾液瘺

唾液腺及其導管因外傷、感染或不正確的手術切口形成的腺瘺(涎液自腺體外滲)或管瘺(涎液自主導管處外滲)。臨床主要指外涎瘺,涎液流至面頰部,而內涎瘺涎液流入口腔,妨礙不大。唾液瘺多發生在腮腺及其導管部,腮腺位置表淺,其導管在皮下,經嚼肌上方橫行至嚼肌前緣,穿過頰肌開口於口腔粘膜。

發生腺瘺時,腮腺區皮膚可見點狀瘺孔,流出少量透明液體,進食時增多;管瘺靠前在頰肌部或靠後位於嚼肌部。也有透明或混濁液體自瘺孔外流至面頰,進食時增多,日久,皮膚因涎液刺激,可有濕疹樣皮損。除臨床表現外,涎腺造影有助於診斷及手術治療的選擇,造影圖像顯示導管系統完整者為腺瘺;主導管中斷,造影劑外溢者為管瘺,瘺口的後方有導管擴張、管炎的表現。腺瘺用局部皮瓣旋轉修復的方法治療。管瘺則需觀察造影劑顯示的瘺口與腺門的距離,若距離遠,估計存在導管長度能經過嚼肌進入口腔,將瘺管和導管剝離,把瘺管口縫於口腔粘膜上,這種手術稱為變外瘺為內瘺。如距離甚近,則表明所剩導管很短,需利用頰粘膜瓣形成新的導管與斷端吻合,新斷離的管瘺如導管不缺損,可以直接縫合導管。

關於「唾液腺疾病」的留言: Feed-icon.png 訂閱討論RSS

目前暫無留言

添加留言

更多醫學百科條目

個人工具
名字空間
動作
導航
功能菜單
工具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