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枝火絨草
A+醫學百科 >> 藥品百科 >> 中藥百科 >> 分枝火絨草 | 中藥圖典 |
分枝火絨草 Fēn Zhī Huǒ Rónɡ Cǎo |
|
---|---|
別名 | 火艾、火草、白蒿 |
功效作用 | 祛寒止痛。主胃寒;腹痛;風濕關節疼痛 |
英文名 | |
始載於 | |
毒性 | |
歸經 | |
藥性 | 溫 |
藥味 | 辛、淡 |
【拼音名】 Fēn Zhī Huǒ Rónɡ Cǎo
【別名】 火艾、火草、白蒿
【來源】 藥材基源:為菊科植的戟葉火絨草的全草。
拉丁植物動物礦物名:Leontopodium dedekensii (Bur. Et Franch.) Beauv. [Gnaphalium dedekensii Bur.et Franch.]
採收和儲藏:6-7月採收,去根,洗淨,晾乾。
【原形態】 戟葉火絨草 多年生草本,高10-80cm。根狀莖分枝短,骨數個至10餘個簇生的花莖和少數與花莖同形的不育莖,無蓮座狀葉叢。莖稍細弱,被蛛絲狀密毛或灰白色綿毛;腋芽常在花後生長,成長達10cm而葉密集的分枝。葉寬或狹線形,長10-40mm或更長,寬1.3-6.5mm,基部心形或箭形,抱莖,上面被灰色棉狀或絹狀毛,下面被白色茸毛。苞葉多數,與莖上部葉多少等長2-4倍,披針形或線形,兩面被白色或灰白色密茸毛,開展成直徑2-7cm的星狀苞葉群,或有長總苞梗而成數個分苞葉群。頭狀花序徑約4-5mm,5-30個密集,少有單生;總苞長3-4mm,被白色長柔毛狀密茸毛;總苞片約3層,先端無毛,干膜質,漸尖或近圓形,遠超出毛茸之上;小花異型,有少數雌花,或雌雄異株;花冠長約3mm,雄花花冠漏斗狀;雌花花冠絲狀;冠毛白色,基部稍黃色;雄花冠毛上部多少粗厚,有短毛狀密齒或細鋸齒;雌花冠毛絲狀,有細齒或密鋸齒,不育的子房和瘦果有乳頭狀突起或短粗毛。花期6-7月。
【生境分布】 生態環境:生於海拔1400-3500m的高山和亞高山的林、乾燥灌叢、乾燥草地和草地,常在片生長。
資源分布:分布於陝西南部、甘肅、南部、與西部、湖南西部、四川北部與西部及西南部、貴州、雲南、西藏東部。
【性味】 味淡;辛;性溫
【用法用量】 外用:適量,研末灸。
【摘錄】 《中華本草》
|
關於「分枝火絨草」的留言: | 訂閱討論RSS |
目前暫無留言 | |
添加留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