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窺鏡術
A+醫學百科 >> 內窺鏡術 |
內窺鏡術(endoscopy),應用可送入人體腔、道內的窺鏡在直觀下進行檢查及治療的技術。檢查與外界相通的腔道(如消化道、呼吸道、泌尿道等),可直接將內窺鏡插入,這稱為無創傷性內窺鏡檢查術;檢查密閉的體腔(如胸腔、腹腔、關節腔等),需通過切口將內窺鏡送入,這稱為創傷性內窺鏡術。在內窺鏡檢查的同時,若使用各種配件,尚可進行治療。
目錄 |
簡史
最早的內窺鏡是1806年德國P.博齊尼研製的尿道鏡,但當時因只能用蠟燭照明,以致因視野亮度不足而未能付諸應用。1868年德國A.庫斯毛爾在吞劍藝人表演的啟示下,試製成胃鏡。以後相繼出現了用於不同部位的內窺鏡,但都是金屬制硬管式的。其缺點是:檢查時病人較痛苦,並可能引起穿孔等併發症,再則,因不能屈曲而致有的腔道的某些區域觀察不到(盲區)。1932年德國R.欣德勒利用透鏡和稜鏡製成可屈式胃鏡,減輕了病人痛苦,降低了併發症,但可屈度有限。照明採用低壓高亮度的小電珠,亮度仍不夠理想,且長時間照明電珠有灼傷粘膜的危險。玻璃纖維束導光的研究始於H.拉姆(1930),後經荷蘭A.C.S.范海爾(1950)等改進,在導光纖維外面加一層被覆層,解決了纖維間的光絕緣。但直到1954年F.G.霍普金斯和N.S.卡帕尼解決了纖維絲的精確排列問題,才製成實用的纖維內窺鏡。1957年美國B.I.希爾紹維茨首次報導了纖維內窺鏡的臨床應用。纖維內窺鏡導光性能好,鏡身可任意彎曲,成像清晰,已成為醫學上不可缺少的診療儀器。目前內窺鏡不僅用於診斷疾病,且廣泛用於治療,如取異物、取結石、注射藥物、電凝止血、電切息肉、雷射光凝止血和治療惡性腫瘤等。80年代初期電子攝像內窺鏡問世,其外形同纖維內窺鏡,在窺鏡頭端安裝一個微型光敏原件──CCD集成電路塊的電子攝像機,將所得電子訊號通過內窺鏡傳至電視信息處理機,使其轉變為電視圖像而顯示於電視屏上,因圖像被放大,清晰度增加,提高了對病變的解析度,且克服了玻璃纖維絲易折斷、老化和光線傳導衰減等弱點。
內窺鏡的分類
一般有兩種分類法。
按結構分類
可分為三類。①金屬硬管式:又可分為微型低壓燈泡型及冷光源纖維光導型。②纖維光導式。③電子攝像式,用微電子技術攝像、顯像,其外形與纖維光導式內窺鏡相同。將各種內窺鏡的接目鏡與微型攝像頭的連接器相連接,可將影像顯示在電視螢幕上進行觀察,效果與電子內窺鏡相似。
按用於何器官系統分類
分為消化道、泌尿生殖道、呼吸道、體腔和頭部器官窺鏡等。
內窺鏡的結構及成像原理
以下著重介紹纖維內窺鏡及電子攝像內窺鏡。
纖維內窺鏡傳像原理及結構
光線由一個介質進入另一個密度不同的介質時,將發生折射和反射。由密度高的介質進入密度低的介質時,將發生遠離法線的折射;當投射角增大到臨界角時,折射的光線沿界面傳導;當投射角大於臨界角時,光線全部反射回到原來的介質,這稱為全內反射現象。目前醫用內窺鏡的導光纖維,其核心部分用燧石玻璃(η=1.68),直徑約9~12×10-6m,被覆層大多用冕玻璃(η=1.52),厚度為2×10-6m。光線進入玻璃纖維時其投射角皆大於臨界角,故光線在纖維內經多次全內反射,由一端平行地傳至另一端,而不受玻璃纖維彎曲的影響。
窺鏡的導光束大約有 2萬根以上玻璃纖維絲按順序有規律地排列而組成。在製作過程中,玻璃纖維在一定周徑的圓軸上按順序纏繞,經特殊的工藝將纖維膠合固定、截斷、磨光端面。這樣,兩端的纖維排列完全一樣,物像即可從一端完全按原樣傳到另一端。每折斷一根纖維,視野中就出現一個黑點。
在磨光的纖維束端面上配置適當的接物鏡和接目鏡,就製成了觀察系統。另配備有冷光源,經導光纖維束將光線導入體腔內。此外還裝置有頭端方向旋鈕、注氣注水閥、吸引閥、活檢鉗通道等。為便於多人同時觀察,還配置有示教鏡或電視系統;此外,還附有記錄病變形態的照相和錄像設備。各種附件配合使用,不僅可進行診斷,還可進行多種治療。與其他診斷儀器組合起來,可改制成超聲內窺鏡、雷射內窺鏡等。
電子攝像內窺鏡傳像原理及結構
電子攝像內窺鏡外形與纖維內窺鏡相同,但導像系統內,由微電子技術代替了纖維光束。它由三個重要部分組成,微電子內窺鏡系列、電子攝像處理器和電視監示器。即在內窺鏡頭端安裝一個微型的光敏元件──CCD 集成電路塊電子感應器(代替物鏡),將電子訊號通過內窺鏡傳至攝像處理器,經處理分析後轉變為電視圖像,顯示於電視監示器的熒光屏上(代替接目鏡)。其他部分的結構與纖維內窺鏡相同。
內窺鏡資料除用照片、錄像帶記錄、儲存外,還可儲存於雷射盤。
臨床應用
按具體內窺鏡敘述於下。
纖維胃、十二指腸鏡
是臨床上應用最廣泛的內窺鏡,根據頭端視野的方向,又分為側視式、斜視式和前視式三種(見消化系統內窺鏡術)。
結腸鏡
1960年以前使用的都是金屬硬管式結腸鏡,有效長度為30cm,只能達到乙狀結腸,故稱為乙狀結腸鏡。此鏡使用簡便,費用低,仍用於乙狀結腸和直腸病變,或采標本送病理或病原體檢查。檢查前病人需行清潔灌腸,在膝肘位進行檢查。纖維結腸鏡於70年代發展起來,外形與纖維胃鏡相同,有長、中、短三種規格(見消化系統內窺鏡術)。
氣管、支氣管鏡
早期用的金屬硬管式氣管鏡,因檢查時病人較痛苦,目前已極少使用,惟仍用於小兒氣管異物的取除。現在廣泛應用的纖維支氣管鏡,外形亦與纖維胃鏡相似,只是鏡身更細而短(見內窺鏡術在呼吸系統的應用)。
膀胱鏡
目前用的膀胱鏡多為金屬硬管式,照明用冷光源經纖維光束導入腔內(見內窺鏡術在泌尿系統的應用)。
宮腔鏡
亦為金屬硬管式,照明由冷光源經纖維光束導入腔內。受檢查排空膀胱後取截石位,常規外陰及陰道消毒。一般不用任何麻醉,個別精神緊張者可於術前肌注鎮靜藥(見內窺鏡術在婦產科的應用)。
腹腔鏡
大多為金屬硬管式,照明為冷光源纖維光導式。腹腔鏡檢查必須在無菌條件下進行,以免引起腹腔感染(見消化系統內窺鏡術)。
眼底鏡(又稱檢眼鏡)
雖屬內窺鏡,但僅在眼球表面透過角膜、晶狀體等觀察眼底的狀況,故又不同於一般內窺鏡。常用的是電力檢眼鏡。檢眼鏡除直接觀察視神經、視網膜等病變外,還可通過眼底血管的變化判定高血壓、動脈硬化的程度,以及根據視神經乳頭水腫情況判斷腦水腫等狀況。因此是臨床上常用、對病人又無任何損傷的一種重要診斷儀器(見眼底檢查)。
關於「內窺鏡術」的留言: | 訂閱討論RSS |
目前暫無留言 | |
添加留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