磺醯脲類

(重定向自促胰岛素分泌剂
跳轉到: 導航, 搜索

磺醯脲類(SU)是口服降血糖藥物的一個類型。磺醯脲類降血糖藥是20世紀50年代中期第一個問世的口服降糖藥,是治療2型糖尿病最常用的一類藥物,目前已經研發出三代磺醯脲類降糖藥。第一代磺醯脲類包括甲苯磺丁脲氯磺丙脲,因其具有肝臟毒性和容易發生低血糖,現已經極少應用;第二代磺醯脲類包括格列本脲格列吡嗪格列齊特格列喹酮格列波脲等,因作用強,劑量小,毒性低而廣泛用於臨床;第三代磺醯脲類格列美脲,起效快,持續時間長,劑量小,毒性低,具有促進胰島素分泌及改善胰島素抵抗的雙重作用,不僅降低血糖,還能改善血小板功能,尤其適用於冠心病患者。本類藥物主要用於胰島功能尚存的2型糖尿病且單用飲食控制無效者。常見不良反應為皮膚過敏、胃腸不適等,較嚴重的不良反應為持久性低血糖症,老年紀腎功能不好的糖尿病人忌用。新型磺醯脲類降糖藥較少引起低血糖。正因為本類藥物有促進胰島素分泌的功能,所以也稱促胰島素分泌劑

格列美脲.jpg

目錄

藥理作用及作用機制

胰島β細胞膜含有磺醯脲受體及與之相偶聯ATP敏感的鉀通道[Ik(ATP)],以及電壓依賴性的鈣通道。當磺醯脲類藥物與其受體相結合後,可阻滯Ik(ATP)而阻鉀外流,致使細胞膜去極化,增強電壓依賴性鈣通道開放,胞外鈣內流。胞內游離鈣濃度增加後,觸發胞吐作用胰島素的釋放。長期服用且胰島素已恢復至給藥前水平的情況下,其降血糖作用仍然存在,這可能與抑制胰高血糖素的分泌,提高靶細胞對胰島素的敏感性有關。也可能與增加靶細胞膜上胰島素受體的數目和親和力有關。

該類藥也可以分為磺脲類和格列奈類兩大類藥,兩類藥的區別是:由於作用在胰島β細胞上的位點不同,胰島素分泌高峰和持續的時間不同。

磺脲類藥起效慢,使刺激出的胰島素達峰需1.5小時,使胰島素分泌達峰時間與餐後血糖達峰時間同步,才能有效地降低餐後1小時的血糖,故一般提前在餐前半小時服,而且該藥作用時間長,對基礎血糖也有降低作用,但該藥主要針對降低餐後血糖。如果下餐未按時進餐易出現低血糖。

格列奈類藥起效快,服藥後立即可以進餐,在餐後1小時血糖高峰時刺激分泌的胰島素也同時達到高峰,能有效地控制餐後高血糖。

該藥的作用時間短,當餐後兩小時血糖下降後該藥的作用已基本消失,胰島素分泌的量也相應減少,這就避免了下餐前低血糖。由此看來格列奈類藥刺激胰島素的分泌曲線非常類似正常人餐後胰島素分泌曲線,這一特點是磺脲類藥不能比擬的。應當注意的是,格列奈類藥不能降低基礎血糖,必須在基礎血糖正常時才能使用。

目前有「馬車理論」來形容幾種不同口服降糖藥的作用機制。磺脲類藥和格列奈類藥都是刺激胰島β細胞分泌胰島素的藥物,好比是「馬鞭子」,馬累了,跑得慢了,打它一鞭子馬會跑得快一點兒,拉車的仍然是馬(胰島素),不是馬鞭子。

體內過程

磺醯脲類藥物在胃腸道吸收迅速而完全,與血漿蛋白結合率很高。其中多數藥物在肝內氧化成羥基化合物,並迅速從尿中排出。磺醯脲類藥物的藥代動力學見表36-3。

甲苯磺丁脲作用最弱、維持時間最短,而氯磺丙脲t1/2最長,且排泄慢、每日只需給藥一次。新型磺醯脲類作用較強,可維持24小時,每日只需給藥1~2次。

表36-3 磺醯脲類藥物的藥代動力學參數

藥  物 給藥
途徑
效強 血漿蛋白
結    合
作用持續時間(h) t1/2 代謝途徑 排泄
(經肝、腎)
甲苯磺丁脲 口服 + >90% 4~6 3~5 氧化 95%
氯磺丙脲 口服 +++ >90% 60 24~48 代謝 90%
格列本脲 口服 ++++ >90% 24 10~16 氧化 50%
格列吡嗪 口服 ++++ >90% 24 3~7 氧化 90%

臨床應用

1.糖尿病:用於胰島功能尚存的非胰島素依賴型糖尿病且單用飲食控制無效者。對胰島素產生耐受的患者用後可刺激內源性胰島素的分泌而減少胰島素的用量。

2.氯磺丙脲能促進抗利尿素的分泌,可治療尿崩症

合理用藥

適用於有一定的胰島素分泌功能的2型糖尿病,在用非促胰島素分泌劑的基礎上,餐後血糖尚未控制的病人與促胰島素分泌劑聯合應用,用中、長效胰島素或超長效胰島素類似物基礎血糖基本達標後,餐後血糖尚未達標者與該藥聯合應用。雖然磺脲類藥的作用是長效的,可以協助基礎胰島素有一定降低基礎血糖的作用,但該藥仍然是針對降低餐後血糖的。有的一天只服1次的長效磺脲類藥(如格列苯脲)或磺脲類藥的緩釋劑(如緩釋達美康),目前的理論有隨著餐後血糖升高才有使胰島β細胞分泌胰島素的說法。但是,吃了藥不吃飯仍然有低血糖的危險,一般的做法還是不吃飯不吃此類降糖藥。

不良反應

常見不良反應為胃腸不適、噁心腹痛腹瀉。大劑量氯磺丙脲還可引起中樞神經系統症状,如精神錯亂嗜睡眩暈共濟失調。也可引起粒細胞減少膽汁鬱積性黃疸肝損害,一般在服藥後1~2個月內發生。因此需定期檢查肝功能和血象。較嚴重的不良反應為持久性的低血糖症,常因藥物過量所致,尤以氯磺丙脲為甚。老人及肝、腎功能不良者較易發生,故老年糖尿病人不宜用氯磺丙脲。新型磺醯脲類較少引起低血糖

藥物相互作用

由於磺醯脲類有較高的血漿蛋白結合率,因此在蛋白結合上能與其他藥物(如保泰松水楊酸鈉吲哚美辛青黴素雙香豆素等)發生競爭,使游離藥物濃度上升而引起低血糖反應。此外,氯丙嗪糖皮質激素噻嗪類利尿藥、口服避孕藥均可降低磺醯脲類藥物的降血糖作用。

參看

參考文獻

關於「磺醯脲類」的留言: Feed-icon.png 訂閱討論RSS

目前暫無留言

添加留言

更多醫學百科條目

個人工具
名字空間
動作
導航
功能菜單
工具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