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葉薯

跳轉到: 導航, 搜索

五葉薯
Wǔ Yè Shǔ
別名 毛狗苕、玉蓯蓉、硃砂蓮、毛糰子、蓑衣包、血參、苦卡拉
功效作用 補脾益腎;利濕消腫。主牌腎虛弱;浮腫泄瀉;產後瘦弱缺乳無名腫毒
英文名  
始載於  
毒性  
歸經  
藥性
藥味

【藥名】五葉薯

【漢語拼音】wu ye shu

【拉丁植物動物礦物名】Dioscorea pentaphylla L.

【功效】補脾益腎;利濕消

【科屬分類】薯蕷

【主治】牌腎虛弱;浮腫;泄瀉;產後瘦弱;缺乳;無名腫毒

【生態環境】生於海拔500m以下的林邊或灌叢中。

【採收和儲藏】夏、秋季採挖,除去莖葉及鬚根,洗淨,切片晒乾或鮮用。

【資源分布】分布於江西、福建、台灣、湖南、廣東、廣西、雲南、西藏等地。

【動植物形態】五葉薯蕷 纏繞草質藤本。塊莖形狀不規則,通常為長卵形,外皮有多數細長鬚根,斷面剛切開時白色,不久變棕色。莖疏被短柔毛,有皮刺。掌狀複葉有3-7小葉;小葉片常為倒卵狀橢圓形,最外側的小葉常為斜卵狀橢圓形,長6.5-24cm,寬2.5-9cm,先端短漸尖或凸尖,全緣,表面疏被貼伏短柔毛,背面疏生短柔毛;葉腋內有珠芽雄花無梗,穗狀花序排列成圓錐狀,長可達50cm,花軸密被棕褐色短柔毛;小苞片2,近半圓形,稍有短柔毛;發育雄蕊3。雌花序穗狀,單一或分枝;花序軸和子房密被棕褐色柔毛。蒴果三棱狀長橢圓形,薄革質,長2-2.5cm,寬1-1.3cm,成熟時黑色,疏生短柔毛;種子通常兩兩著生於每室中軸頂部,種翅向蒴果基部延伸。花期8-10月,果期11月-翌年2月。

【功效分類】補脾益腎藥;利濕消腫藥

【用法用量】內服:煎湯,9-15g。外用:適量,搗爛敷。

【出處】《中華本草》

關於「五葉薯」的留言: Feed-icon.png 訂閱討論RSS

目前暫無留言

添加留言

更多醫學百科條目

個人工具
名字空間
動作
導航
功能菜單
工具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