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短腸蕨
A+醫學百科 >> 藥品百科 >> 中藥百科 >> 中華短腸蕨 | 中藥圖典 |
中華短腸蕨 Zhōnɡ Huá Duǎn Chánɡ Jué |
|
---|---|
別名 | |
功效作用 | 清熱;祛濕。主黃疸型肝炎;流行性感冒等 |
英文名 | Chinese Twin-sorus Fern |
始載於 | 《中國高等植物圖鑑》 |
毒性 | |
歸經 | 肺經、肝經 |
藥性 | 涼 |
藥味 | 苦、澀 |
中華短腸蕨為蹄蓋蕨科蕨類植物。植株高50-80cm或更高。根莖橫生,頂端密被線狀披針形鱗片,全緣。分布於江蘇、浙江、江西、福建、廣西、四川、貴州等地。根莖可供藥用,《中國藥用孢子植物》:「清熱袪濕。治黃疸型肝炎,流行性感冒等。」
目錄 |
形態特徵
中華短腸蕨(學名:Allantodia chinensis (Bak.) Ching)夏綠中型植物。根狀莖橫走,直徑5-8毫米,黑褐色,先端密被鱗片;鱗片褐色至黑褐色,披針形,先端長漸尖,長5-8毫米,全緣,膜質;葉近生。能育葉長達1米左右;葉柄長20-50厘米,直徑2-3毫米,基部黑褐色,疏被鱗片,向上變為深禾稈色,光滑,上面有淺溝;葉片三角形,長30-60厘米,基部寬25-40厘米,羽裂漸尖的頂部以下二回羽狀一小羽片羽狀深裂至全裂;側生羽片達13對,斜展,多數互生,不對稱(下側小羽片較大),先端羽裂漸尖,基部1對最大,近對生或對生,矩圓闊披針形,長20-30厘米,寬10-12厘米,柄長1-3.5厘米,近葉片頂部的幾對縮小,呈披針形,羽狀深裂,略有短柄或無柄;側生小羽片約達13對,平展,多數互生,對稱或近對稱,略有短柄或無柄,披針形至矩圓形,長5-8厘米,寬1.5-2厘米,羽狀深裂達中肋,裂片以狹翅相連,先端漸尖,基部闊楔形至淺心形;小羽片的裂片達15對,略斜向上,下部小羽片的稍疏離,上部小羽片的接近或密接,矩圓形至線狀披針形,先端鈍圓或急尖,邊緣有粗齒,或下部幾對羽狀半裂;葉脈羽狀,上面不明顯,下面可見,在小羽片的裂片上小脈6-8對,斜向上,多數二叉或單一,少數三叉或羽狀。葉草質,干後呈草綠色或褐綠色,兩面光滑;葉軸及羽軸禾稈色,光滑,上面有淺溝。孢子囊群細短線形,偶有長橢圓形至橢圓形,在小羽片的裂片上達5-6對,生於小脈中部或接近主脈,多數單生於小脈上側,部分雙生,其長多數超過小脈長度的1/2-2/3;囊群蓋成熟時淺褐色,膜質,從一側張開,宿存或部分殘留。孢子近腎形,周壁不明顯,表面具不規則的刺狀紋飾。染色體數目2n=82, 164。
生態環境
生於海拔10-800米的山谷林下溪溝邊、石隙及公園蔭處溝邊、砌石隙。
地理分布
分布於江蘇南部(太湖洞庭山)、上海(孔廟)、安徽(祁縣、休寧)、浙江(杭州、寧波、鄞縣、諸暨、金華、麗水、樂清)、江西(廬山、高安、德興大茅山、井岡山、定南)、福建(武夷山、泰寧、福州、南靖)、廣西(百色)、四川(成都、峨眉山、雅安)、重慶(酉陽)、貴州(安順)。也分布於韓國(濟州島)、日本(本州、四國、九州、琉球)及越南北部(諒山)。
藥用價值
【中藥名】中華短腸蕨
【藥材基源】為蹄蓋蕨科植物中華短腸蕨Allantodia chinensis (Bak.) Ching的根莖。
【用法用量】內服:煎湯,15-30g。
|
關於「中華短腸蕨」的留言: | 訂閱討論RSS |
目前暫無留言 | |
添加留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