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診斷學/氣血同病辯證

跳轉到: 導航, 搜索

醫學電子書 >> 《中醫診斷學》 >> 辨證 >> 氣血津液辯證 >> 氣血同病辯證
中醫診斷學

中醫診斷學目錄

氣血同病辨證,是用於既有氣的病證,同時又兼見血的病證的一種辨證方法。

氣和血具有相互依存,相互資生,相互為用的密切關係,因而在發生病變時,氣血常可相互影響,既見氣病,又見血病,即為氣血同病。氣血同病常見的證候,有氣滯血瘀氣虛血瘀,氣血兩虛,氣不攝血氣隨血脫等。

(-)氣滯血瘀證

氣滯血瘀證,是指由於氣滯不行以致血運障礙,而出現既有氣滯又有血瘀的徵候。多由情志不遂,或外邪侵襲,導致肝氣久郁不解所引起。

臨床表現胸脅脹滿走竄疼痛,性情急躁,併兼見痞塊刺痛拒按,婦女經閉痛經經色紫暗夾有血塊乳房痛脹等症,舌質紫暗或有紫斑脈弦澀。

【證候分析】本證以病程較長和肝臟經脈部位聘的疼痛痞塊為辨證要點。肝主疏泄而藏血,具有條達氣機,調節情志的功能。情志不遂,則肝氣鬱滯,疏泄失職,故見性情急躁,胸脅脹滿走竄疼痛。氣為血帥,氣滯則血凝,故見痞塊疼痛拒按,以及婦女閉經痛經,經色紫暗有塊,乳房脹痛等症。脈弦澀,為氣滯血瘀之徵。

(二)氣虛血瘀證

氣虛血瘀證,是指既有氣虛之象,同時又兼有血瘀的證候。多因久病氣虛,運血無力而逐漸形成瘀血內停所致。

【臨床表現】面色淡白或晦滯,身倦乏力少氣懶言,疼痛如刺,常見於胸脅,痛處不移,拒按,舌淡暗或有紫斑,脈沉澀。

【證候分析】本證虛中夾實,以氣虛和血瘀的徵候表現為辯證要點。面色談白,身倦乏力,少氣懶言,為氣虛之症。氣虛運血無力,血行緩慢,終致瘀阻絡脈,故面色晦滯。血行瘀阻,不通則痛,故疼痛如刺,拒按不移。臨床以心肝病變為多見,故疼痛出現在胸脅部位。

氣虛舌淡,血瘀紫暗,沉脈主里,澀脈主瘀,是為氣虛血瘀證的常見舌脈。

(三)氣血兩虛證

氣血兩虛證,是指氣虛與血虛同時存在的證候。多由久病不愈,氣虛不能生血,或血虛無以化氣所致。

【臨床表現】頭暈目眩,少氣懶言,乏力自汗,面色淡白或萎黃心悸失眠,舌淡而嫩,脈細弱等。」

【證候分析】本證以氣虛與血虛的徵候共見為辨證要點。少氣懶言,乏力自汗,為脾肺氣虛之象;心悸失眠,為血不養心所致。血虛不能充盈脈絡,見唇甲淡白,脈細弱。氣血兩虛不得上榮於面、舌,則見面色淡白或萎黃,舌淡嫩。

(四)氣不攝血證

氣不攝血證,又稱氣虛失血證,是指因氣虛而不能統血,氣虛與失血並見的證候。多因久病氣虛,失其攝血之功所致。

【臨床表現】吐血便血,皮下瘀斑崩漏氣短,倦怠乏力,面色白而無華,舌淡,脈細弱等。

【證候分析】本證以出血和氣虛證共見為辨證要點。氣虛則統攝無權,以致血液離經外溢,溢於胃腸,便為吐血、便血;溢於肌膚,則見皮下瘀斑。脾虛統攝無權,沖任不固,漸成月經過多或崩漏。氣虛則氣短,倦怠乏力,血虛則面白無華。舌淡,脈細弱,皆為氣血不足之證。

(五)氣隨血脫證

氣隨血脫證,是指大出血時所引起陽氣虛脫的證候。多由肝、胃、肺等臟器本有宿疾而脈道突然破裂,或外傷,或婦女崩中分娩等引起。

【臨床表現】大出血時突然面色蒼白,四肢厥冷,大汗淋漓,甚至暈厥。舌淡,脈微細欲絕,或浮大而散。

【證候分析】本證以大量出血時,隨即出現氣脫之症為辨證要點。氣脫陽亡,不能上榮於面,則面色蒼白;不能溫煦四肢,則手足厥冷;不能溫固肌表,則大汗淋漓;神隨氣散,神無所主,則為暈厥。血失氣脫,正氣大傷,舌體失養,則色淡,脈道失充而微細欲絕,陽氣浮越外亡,脈見浮大而散,證情更為險惡。

32 血病辨證 | 津液病辨證 32
關於「中醫診斷學/氣血同病辯證」的留言: Feed-icon.png 訂閱討論RSS

目前暫無留言

添加留言

更多醫學百科條目

個人工具
名字空間
動作
導航
功能菜單
工具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