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管間隙形成腫塊
A+醫學百科 >> 食管間隙形成腫塊 |
食管間隙形成腫塊常見於食管癌。食管癌是(esophageal carcinoma)人類常見的惡性腫瘤占所有惡性腫瘤的2%,占食管腫瘤的90%以上,在全部惡性腫瘤死亡回顧調查中僅次於胃癌而居第2位。據估計全世界每年大約有20萬人死於食管癌,我國是食管癌高發區,是對人民的生命和健康危害極大的最常見的惡性腫瘤之一。發病年齡多在40歲以上,男性多於女性。但近年來40歲以下發病者有增長趨勢。食管癌的發生與亞硝胺慢性刺激、炎症與創傷、遺傳因素以及飲水、糧食和蔬菜中的微量元素含量有關。但確切原因不甚明了,有待研究探討。
目錄 |
食管間隙形成腫塊的原因
食管癌的確切病因不明。顯然,環境和某些致癌物質是重要的致病因素。
(一)亞硝胺類化合物和真菌毒素 現已知有近30種亞硝胺能誘發動物腫瘤。國內也已成功地應用甲苄亞硝胺、肌胺酸乙酯亞硝胺、甲戊、亞硝胺和二乙基亞胡胺等誘發大鼠的食管癌。我國調查發現,在高發區的糧食和飲水中,硝酸鹽、亞硝酸鹽和二級胺含量顯著增高,且和地食管癌和食管上皮重度增生的患病率呈正相關這些物質在胃內易合成致癌物質亞硝胺。
(二)食管損傷、食管疾病以及食物的刺激作用 食管損傷及某些食管疾病可以促發食管癌。在腐蝕性食管灼傷和狹窄、食管賁門失弛緩症、食管憩室或反流性食管炎患者中,食管癌的發病率較一般人群為高。據推測乃是由於食管內滯留而致長期的慢性炎症、潰瘍,或慢性刺激,進而食管上皮增生,最後導致癌變。流行病學調查發現,食管癌高發地區的居民有進食很燙的飲食、飲烈酒、吃大量胡椒、咀嚼檳榔或煙絲的習慣,這些食管粘膜的慢性理化刺激,均可引起局部上皮細胞增生。動物實驗證明,瀰漫性或局灶性上皮增生可能是食管癌的癌前期病變。
(三)營養不良和微量元素缺乏 攝入動物蛋白不足和維生素A、B2、C缺乏,是食管癌高區居民飲食的共同特點。但大多營養不良的高發地區,食管癌並不高發,故這不可能是一個主導因素。
(四)遺傳因素 食管癌的發病常表現家庭性聚集現象。在我國山西、山東、河南等省的調查發現,有陽性家族史者約佔1/4~1/2。在高發區內有陽性家族史的比例高,其中父系最高,母系次之。
(五)肥胖因素 澳大利亞昆士蘭醫學研究中心完成的一項研究表明,肥胖者食管癌發生率為體重正常者的6倍。(Gut 2007年10月11日在線發表) Whiteman等人進行了一項以人群為基礎的病例對照研究。研究共納入367例食管腺癌患者、426例腺癌發生於胃-食管交界處的患者以及1580名對照者。研究結果顯示,個體食管腺癌的發病危險隨體重指數(BMI)的增加而增加(P<0.001)。BMI>40 kg/m2(OR=6.1)者,相對於體重正常者(BMI為18.5~24.9 kg/m2),其食管腺癌發病危險最高。另外,男性肥胖者食管腺癌的發病危險(OR=2.6)高於女性肥胖者(OR=1.4);年齡<50歲的肥胖者發病危險(OR=7.5)高於年齡>50歲的肥胖者(OR=2.2)。有胃食管反流症状頻發的肥胖者,其發病危險(OR=16.5)顯著高於無症状肥胖者(OR=2.2)或有反流症状無肥胖者(OR=5.6)。在腺癌發生於胃-食管交界處的肥胖者中,也觀察到了相似的關聯,但是關聯的程度較小。 該研究提示,肥胖本身增加個體食管腺癌的危險,尤其是對男性而言。有胃食管反流症状頻發的肥胖者更容易患食管腺癌。
食管間隙形成腫塊的診斷
一、食管癌早期有如下表現:
(1)吞咽食物有遲緩、滯留或輕微梗噎感:在早期,這種症状極其輕微不妨礙進食,可自行消退,但數日後又可出現,如果多次反覆出現,並逐漸加重,應高度重視。
(2)吞咽時痛感:在吞口水或吃東西時,總感覺胸骨後有定位性疼痛。吞咽過後,這種感覺將會逐漸消退。疼痛的部位有時相當模糊。約40%的病人有程度不等的疼痛症状。
(3)食道內異物感:平時感覺食道內好像有殘存飯粒、菜屑附貼在食管壁。大約有10%的患者早期曾有這一症状,這是由於食管粘膜皺壁腫脹,局部充血、上皮增厚或粗糙引起的。
除了上述三類主要症状外,早期食管癌還可能有劍突下隱痛、鈍痛、胸骨後悶脹,自覺「胃部」不適,咽部疼痛等等,這些症状遠不如前三類症状多見。
二、食管癌的後期症状:
1.咽下困難:進行性咽下困難是絕大多數患者就診時的主要症状,但卻是本病的較晚期表現。
2.食物反應:常在咽下困難加重時出現,反流量不大,內含食物與粘液,也可含血液與膿液。
3.其他症状:當癌腫壓迫喉返神經可致聲音嘶啞;侵犯膈神經可引起呃逆或膈神經麻痹;壓迫氣管或支氣管可出現氣急和乾咳;侵蝕主動脈則可產生致命性出血。
食管間隙形成腫塊的鑒別診斷
食管間隙形成腫塊的鑒別診斷:
(一)食管責門失弛緩症
患者多見於年輕女性,病程長,症状時輕時重。食管鋇餐檢查可見食管下端呈光滑的漏斗型狹窄,應用解痙劑時可使之擴張。
(二)食管良性狹窄
可由誤吞腐蝕劑、食管灼傷、異物損傷、慢性潰瘍等引起的瘢痕所致。病程較長,咽下困難發展至一定程度即不再加重。經詳細詢問病史和X線鋇餐檢查可以鑒別。
(三)食管良性腫瘤
主要為少見的平滑肌瘤,病程較長,咽下困難多為間歇性。X線鋇餐檢查可顯示食管有圓形、卵圓形或分葉狀的充盈缺損,邊緣整齊,周圍粘膜紋正常。
(四)癔球症
多見於青年女性,時有咽部球樣異物感,進食時消失,常由精神因素誘發。本症實際上並無器質性食管病變,亦不難與食管癌鑒別。
多為女性,除咽下困難外,尚可有小細胞低色素性貧血、舌炎、胃酸缺乏和反甲等表現。
(六)食管周圍器官病變
如縱隔腫瘤、主動脈瘤、甲狀腺腫大、心臟增大等。除縱隔腫瘤侵入食管外,X線鋇餐檢查可顯示食管有光滑的壓跡,粘膜紋正常。
一、食管癌早期有如下表現:
(1)吞咽食物有遲緩、滯留或輕微梗噎感:在早期,這種症状極其輕微不妨礙進食,可自行消退,但數日後又可出現,如果多次反覆出現,並逐漸加重,應高度重視。
(2)吞咽時痛感:在吞口水或吃東西時,總感覺胸骨後有定位性疼痛。吞咽過後,這種感覺將會逐漸消退。疼痛的部位有時相當模糊。約40%的病人有程度不等的疼痛症状。
(3)食道內異物感:平時感覺食道內好像有殘存飯粒、菜屑附貼在食管壁。大約有10%的患者早期曾有這一症状,這是由於食管粘膜皺壁腫脹,局部充血、上皮增厚或粗糙引起的。
除了上述三類主要症状外,早期食管癌還可能有劍突下隱痛、鈍痛、胸骨後悶脹,自覺「胃部」不適,咽部疼痛等等,這些症状遠不如前三類症状多見。
二、食管癌的後期症状:
1.咽下困難:進行性咽下困難是絕大多數患者就診時的主要症状,但卻是本病的較晚期表現。
2.食物反應:常在咽下困難加重時出現,反流量不大,內含食物與粘液,也可含血液與膿液。
3.其他症状:當癌腫壓迫喉返神經可致聲音嘶啞;侵犯膈神經可引起呃逆或膈神經麻痹;壓迫氣管或支氣管可出現氣急和乾咳;侵蝕主動脈則可產生致命性出血。
食管間隙形成腫塊的治療和預防方法
一、預防對策:
不吃發霉變質食物;不吃過熱、過燙食物,喝茶、喝粥以50℃以下為好;防止水源污染、改善水質;不吸煙、不飲烈性酒;補充人體所需的微量元素;多吃蔬菜水果,增加對維生素C的攝入。易感人群監視,普及防癌知識,提高防癌意識。
二、食管癌與飲食:
1、吃肉不要過多,因肉中脂肪含量高,可以多吃些魚、蝦以滿足機體對蛋白質的需求。
2、鹹菜、鹹肉等食物中含有致癌物質亞硝酸鹽,應少吃。
3、發霉的米、面、花生等食物中含有致癌的黃曲霉素,一旦發現,應棄之不吃。
4、做米飯、煮粥之前要把米淘洗乾淨,以減少霉變對身體的損害。
5、經常煎炸食物會加大廚房的污染,使人易得肺癌。
6、水缸里的存水應當隔2~3天更新一次,不要總留存根,因為存留在缸底的沉積物中的細菌可使水中的硝酸鹽還原成致癌的亞硝酸鹽。
8、熏烤的魚、肉、香腸等食物中含有致癌的煙焦油,應少吃。
炒菜時油不要放得太多,研究表明,乳腺癌、大腸癌、卵巢癌的發生都與脂肪攝入太多有關。
9、不要圖便宜買不新鮮或腐爛的蔬菜和水果。
參看
關於「食管間隙形成腫塊」的留言: | 訂閱討論RSS |
目前暫無留言 | |
添加留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