野桂皮
A+醫學百科 >> 藥品百科 >> 中藥百科 >> 野桂皮 | 中藥圖典 |
野桂皮 Yě Guì Pí |
|
---|---|
別名 | |
功效作用 | 散寒;溫中;止痛。主風濕骨痛;胃寒疼痛及疥癬 |
英文名 | |
始載於 | |
毒性 | |
歸經 | |
藥性 | 溫 |
藥味 | 辛 |
【拼音名】 Yě Guì Pí
【來源】 藥材基源:為樟科植物華南桂的樹皮。
拉丁植物動物礦物名:Cinnamomum austrosinense H.T.Chang[C.chingii Metc.]
採收和儲藏:叢全年均可採收,洗淨,切碎,晒乾。
【原形態】 常綠喬木,高達16m。樹皮灰褐色。幼枝條被平伏灰褐色短柔毛。葉近對牛或互生;葉柄長1.1.5cm,密被平伏灰褐色短柔毛;葉片橢圓形,長14-16cm,寬6-8cm,先端漸尖,基部鈍,邊緣內卷,上面綠色,略有光澤,幼時被灰色微柔毛,下面色較淡,密被平伏灰褐色短柔毛,三出脈或離基三出脈,向葉緣側常有8-10條支脈,近葉綠互相拱形連結,薄革質或革質。圓錐花序腋生,長9-13cm,密被平伏灰褐色短柔毛,分枝末端通常具3朵花,作聚傘狀排列;花兩性,長約4.5mm,黃綠色;花梗長約2mm,密被短柔毛;花被筒倒錐形,長約2mm,花被裂片卵形,長約2.5mm,外輪寬約1.5mm,內輪略狹,先端急尖,花被內外兩面密被灰褐色微柔毛;能產雄蕊9;花藥背面和花絲被柔毛,第1、2輪雄蕊藥室4,內向瓣裂,花絲無腺體,第3輪雄蕊藥室4,外向瓣裂,花絲中都有1對近圓心形腺體;退化雄蕊3,長約1mm,三角形,柄被柔毛,位於最內一輪;子房近球形,長約1mm,無毛,花柱長約1.5mm,柱頭盤狀。果實橢圓形,長約1cm,寬約9mm;果托淺杯狀,高約2.5mm,直徑5mm,邊緣具淺齒,齒先端平截。花期6-8月,果期8-10月。
【生境分布】 生態環境:生於山坡、溪邊常綠闊葉林中或灌木叢
資源分布:分布於浙江、江西、福建、廣東、廣西。
【性狀】 性狀鑒別,呈半捲筒狀或板狀片塊;表面灰褐色,有少量凸起的橫紋及疤痕,並附有從綠色地衣斑。質硬,氣稍香,味辛辣、微甜。
顯微鑒別 樹皮橫切面:木栓層4-6列細胞,最內層細胞外壁增厚,木化。皮層細胞壁厚化,排列不整齊,細胞長方形,長徑24-56μp,短徑12-18μm,類方形或類圓形的直徑14-28μm,革紋孔較密,含小方晶;石細胞5-8個成群稀疏散在,石細胞類圓形、三角形或方形,直徑20-36μm,類長方形的長徑32-76μm,短徑12-40μm,有單紋孔;分泌細胞類圓形,直徑32-44μm,長圓形的長徑48-60μm,短徑28-38μm。韌皮束細胞多厚化,深黃色,單紋孔密,有些細胞內有棕紅色內含物或小方晶。韌皮射線1-2列,細胞長方形或方形,內含方晶,密集,直徑約4-6μm,並有砂晶及少量長方晶,長6-8μm,寬約4μm。纖維多單個或2個切向排列散在,長270-570μm,直徑16-24μm。
【性味】 味辛;性溫
【功效與作用】 散寒;溫中;止痛。主風濕骨痛;胃寒疼痛及疥癬
【用法用量】 內服:煎湯,3-6g;或入丸、散。外用:適量研末調敷。
【摘錄】 《中華本草》
|
關於「野桂皮」的留言: | 訂閱討論RSS |
目前暫無留言 | |
添加留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