醉魂藤

跳轉到: 導航, 搜索

醉魂藤
Zuì Hún Ténɡ
別名 野豇豆、老鴉花、對葉羊角扭
功效作用 宣壅逐濕;辟穢療瘧。主腳氣麻木酸痛無力胎毒瘡疹;瘧疾
英文名 Winged Heterostemma
始載於 峨眉山植物志
毒性  
歸經 肝經腎經
藥性
藥味

目錄

醉魂藤-植物

簡介

所屬卷:Heterostemma Wight et Arn.

所屬科:Apocynaceae

中文名:醉魂藤

文獻來源:Heterostemma alatum Wight(1834);Tsiang(1936),(1939),(1943);圖鑑(1974)*,海南植物志(1974);Tsiang et P.T.Li(1977)*。  

形態特徵

攀援木質藤本,長達4米;莖有縱紋及二列柔毛,老漸無毛。葉紙質,寬卵形或長卵圓形,長8-15厘米,寬5-8厘米,頂端漸尖,基部圓形或闊楔形,幼嫩時兩面被微毛,尤以葉背脈上為多,老漸無毛;基出脈3-5條,下面凸起成翅狀,側脈每邊3-4條;葉柄扁平,長2-5厘米,被柔毛,頂端具叢生小腺體。傘狀聚傘花序腋生,長2-6厘米,著花10-15朵;花序梗粗壯,被毛;花梗長1—1.5厘米,被微毛;苞片小苞片卵形;花蕾卵圓形,頂端鈍;萼片卵形,長和寬約1毫米,內面基部有小腺體;花冠黃色,直徑1厘米,外面被微毛,內面無毛,花冠筒長4-5毫米,花冠裂片在花蕾時頂端彼此粘合,開花時成鑷合狀排列,裂片三角狀卵圓形,長和寬4-5毫米;副花冠從合蕊冠伸出平展於花冠上,副花冠裂片成長舌狀,基部狹小,頂端鈍;花粉塊近方形,直立,內角頂端有膜邊,花粉塊短而粗,著粉腺紫色,菱形;子房長圓形,無毛,柱頭平頂,基部5棱。蓇葖果雙生,線狀披針形,長10-15厘米,直徑5-10毫米,外果皮灰色,無毛;種子寬卵形,長約1.5厘米,寬1厘米,深褐色,頂端種毛長3厘米。 花期4-9月,果期6月至翌年2月。

分布及生境:產屏邊、景洪、思茅、勐臘、普洱、勐海、富寧、巍山、金平等地;生於海拔800—2000米山地林中或山谷水旁林中蔭濕處。分布於四川、貴州、廣西、廣東。印度、尼泊爾也有。

植物的用途及功能:根供藥用,民間用作治風濕、胎毒和瘧疾等。  

醉魂藤--中藥材

基本信息

【藥名】醉魂藤

【別名】野豇豆、老鴉花、對葉羊角扭

【漢語拼音】zui hun teng

【英文名】Winged Heterostemma

【拉丁植物動物礦物名】Heterostemma alatum Witht.

【歸經】入肝、腎二經

【功效】宣壅逐濕;辟穢療瘧

【考證】始載於《峨眉山植物志》。

【科屬分類】蘿藦科

【主治】腳氣麻木酸痛無力;胎毒瘡疹;瘧疾

【生態環境】生於海拔1200m以下的山谷水旁林中蔭濕處。

【採收和儲藏】秋季挖根,洗淨,晒乾或鮮用。

【資源分布】分布於華南、西南等地。  

植物形態

纖細攀援木質藤本,長達4m。莖有縱紋及2列柔毛,老時漸無毛。葉對生,紙質;葉柄長2-5cm,扁平,被柔毛,先端具叢生小腺體;葉片寬卵形或長卵圓形,長8-15cm,寬5-8cm,先端漸尖,基部圓形或闊楔形;基出脈3-5,初成翅形,後漸扁平,側脈3-4對,纖細,先端彎曲。傘形狀聚傘兵花序腋生,著花10-15朵;花序、花梗被微毛;苞片和小苞征卵形;花萼5裂,內面基部有5個小腺體;花冠黃色,輻狀,外面被柔毛,內面無毛,花冠開後成鑷合狀排列;副花冠5片,星芒狀,從合蕊冠伸出不聞不平展於花冠上;花藥方形,先端具透明膜征;花粉塊近方形,直立,著粉腺紫色,菱形;子房由2枚離生心皮組成,無毛,柱頭基部5棱。蓇葖果雙生,線狀披針形,長10-15cm,外果皮具縱條紋。種子呈褶疊狀,深褐色,長約1.5cm,寬1cm,先端具長達3cm的白色絹質種毛。花期4-9月,果期6月至翌年2月。

【藥材基源】為雙子葉植物藥蘿藦科植物醉魂藤的根。

【出處】《中華本草》

關於「醉魂藤」的留言: Feed-icon.png 訂閱討論RSS

目前暫無留言

添加留言

更多醫學百科條目

個人工具
名字空間
動作
導航
功能菜單
工具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