貒膏

跳轉到: 導航, 搜索

貒膏
Tuàn Gāo
別名 貒脂、貒豬膏、豬獾油、貒油、土豬油
功效作用 咳逆上氣,禿瘡,頑癬痔瘡臁瘡
英文名 Sand badger fat
始載於 唐本草
毒性 無毒
歸經 肺經
藥性
藥味

中藥大辭典》:貒膏

【出處】 《唐本草

【拼音名】 Tuàn Gāo

【別名】 貒脂(《本草拾遺》),貒豬膏(《食醫心鏡》),豬獾油王玷桂《不藥良方》),貒油(《綱目拾遺》),土豬油(《四川中藥志》)。

【來源】 為鼬科動物豬獾脂肪油。冬季捕捉,捕得後殺死,剝去皮,取皮下脂肪及腸網膜上脂肪,入鍋熬煉成淡黃色的脂肪油,濾去油渣即成。

【原形態】 動物形態詳"貒肉"條。

【性味】 ①《唐本草》:"甘,平,無毒。"

②《四川中藥志》:"性溫,味辛咸,無毒。"

【功效與作用】 治咳逆上氣,禿瘡,頑癬痔瘡臁瘡

①《唐本草》:"主上氣,乏氣咳逆,酒和三合服之,日二。"

②《綱目拾遺》:"一切內外痔,塗上效。"

③《四川中藥志》:"除濕解毒。治腳生臁瘡,牛皮頑癬,頭生白禿。"

【用法用量】 內服:和酒飲。外用:塗搽局部。

【附方】 ①治肺痿上氣氣急:煎成貒豬膏一合,暖酒和服。(《食醫心鏡》)

②治頭生白禿及牛皮癬大楓子木鱉子牛耳大黃木槿皮花椒。共為末調土豬油塗。(《四川中藥志》)

【摘錄】 《中藥大辭典》

《中華本草》:貒膏

【出處】 出自《唐本草》

【拼音名】 Tuàn Gāo

【英文名】 Sand badger fat

【別名】 貒脂、貒豬膏、豬獾油、貒油、土豬油

【來源】 藥材基源:為鼬科動物豬獾的脂肪油。

拉丁植物動物礦物名:Arctonyx collaris F. Cuvier

採收和儲藏:冬季捕捉,宰殺後,剖腹,取出脂肪,用小火煉出油,冷去後呈膏狀。

【原形態】 豬獾,體長60-70cm,重約10kg。鼻吻較長,吻端與豬鼻酷似,鼻墊與上唇間裸露,眼小,耳短圓可見。四肢短粗有力;腳底趾間具毛,但常墊裸露,趾墊5個。後腳掌裸露部位不達腳跟處。爪長而彎曲,前腳爪強大銳利。尾較長,基部粗壯向末端漸變細。通體黑褐色,體背兩側及臀部雜有灰白色。吻淺褐色。頰部到耳後有一黑褐色條紋。從前額到額頂中央有一條短寬的白色條紋。兩頰在眼下各具一條污白色條紋。下額及喉部白色。針毛粗長挺拔,背部毛尖棕黑。尾毛白色。體毛變化,因地區,年齡等有差異。

【生境分布】 生態環境:棲於岩洞或挖洞而居,從平原延伸至海拔3000m的高山均可尋到其足跡。雜食,晝伏夜出。叫聲似豬叫。

資源分布:分布一遼寧、河北、山西、陝西、甘肅、江蘇、安徽、浙江、福建、湖北、湖南、四川、雲南、西藏等地。

【性味】 味甘;性平

歸經肺經

【功效與作用】 潤肺止咳;除濕解毒。主肺痿;咳逆上氣;禿瘡;頑癬;痔瘡;臁瘡

【用法用量】 內服:酒沖,適量。外用:適量,塗搽。

【附方】 ①治肺痿上氣氣急:煎成貒豬膏一合,暖酒和服。(《食醫心鏡》)②治頭生白禿及牛皮癬:大楓子、木鱉子、牛耳大黃、木槿皮、花椒。共為末調土豬油塗。(《四川中藥志》)

【各家論述】 1.《唐本草》:主上氣,乏氣,咳逆,酒和三合服之,日二。

2.《綱目拾遺》:一切內外痔,塗上效。

3.《四川中藥志》:除濕解毒。治腳生臁瘡,牛皮頑癬,頭生白禿。

【摘錄】 《中華本草》

關於「貒膏」的留言: Feed-icon.png 訂閱討論RSS

目前暫無留言

添加留言

更多醫學百科條目

個人工具
名字空間
動作
導航
功能菜單
工具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