蝲蛄石

跳轉到: 導航, 搜索

蝲蛄石
Là Gū Shí
別名 東北蝲蛄[東北螯蝦]、蝲蛄、東北蝲蛄、東北螯蝦、朝鮮螯蝦
功效作用 強壯筋骨;止瀉止血。主小兒佝僂病久瀉久痢創傷出血
英文名  
始載於 中國藥用動物志
毒性  
歸經 肝經腎經大腸經
藥性
藥味

全國中草藥彙編》:蝲蛄石

【拼音名】 Là Gū Shí

【別名】 東北蝲蛄[東北螯蝦]、蝲蛄

【來源】 甲殼綱蝲蛄科東北蝲蛄Cambaroides dauricus (Pallas);朝鮮蝲蛄C. similis (Koelbel);蝲蛄C. schrenskii (Kessler),以體內的碳酸鈣入藥。

【生境分布】 東北。

【功效與作用】 止血止瀉,利小便,壯筋骨。主治刀傷出血,小兒軟骨,瀉痢,心腹刺痛等。

【用法用量】 1~2錢,外用適量。

【備註】 蝲蛄是肺蛭的中間宿主

【摘錄】 《全國中草藥彙編》

《中華本草》:蝲蛄石

【出處】 始載於《中國藥用動物志》。

【拼音名】 Là Gū Shí

【別名】 東北蝲蛄、蝲蛄、東北螯蝦、朝鮮螯蝦

【來源】 藥材基源:為河蝦科動物東北蝲蛄的胃內磨石。

拉丁植物動物礦物名:Cambaroides dauricus (Pallas)

採收和儲藏:每年於5月中、下旬或9月至10月上旬兩次脫皮前10-15天捕捉,將體內磨石取出,洗淨,晒乾。

【原形態】 東北蝲蛄,雌性體長70-84mm。分頭胸部腹部,頭胸部由較堅硬的甲殼覆蓋,不能活動。全體分20節,其中頭部5節,胸部8節,腹部7節。除最後1節無附肝肢外,共有19對附肢。頭部有1對複眼,具眼柄,能轉動,有5對附肢,其中1對為小觸角,1對為大觸角,1對大顎,2對小顎;胸部8對附肢,前3對為顎足,後5對為步足,其中第1對螯足特別發達;腹部有6對附肢,為游泳足,其中第6對腹足特別寬大為尾足,與尾節共同形成尾扇或尾鰭。如其腹部迅速屈曲,則身體很快地躍向後方。

【生境分布】 生態環境:生活于山地溪流或山地附近的河流中,白天隱於石塊下,黃昏後開始爬山尋食。

資源分布:分布於松花江、鴨綠江、圖門江、鏡泊湖、千山附近水域。

【性狀】 性狀鑒別,本品呈半圓形,白色,直徑0.4-1cm,隨原動物的大小而異,厚3-5mm,平面均有一圓形凹陷。質堅硬,氣微,味淡。

化學成份】 主含碳酸鈣。

【性味】 味甘;澀;性平

歸經】 入肝、腎、大腸三經

【功效與作用】 強壯筋骨;止瀉;止血。主小兒佝僂病久瀉久痢創傷出血

【用法用量】 內服:研末,3-6g。外用:適量,研末撒。

【各家論述】 《中國藥用動物志》:有止血、止瀉、利尿、壯筋骨的作甲。主治外傷出血、小兒軟骨症、瀉痢等。

【摘錄】 《中華本草》

關於「蝲蛄石」的留言: Feed-icon.png 訂閱討論RSS

目前暫無留言

添加留言

更多醫學百科條目

個人工具
名字空間
動作
導航
功能菜單
工具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