芋葉
A+醫學百科 >> 藥品百科 >> 中藥百科 >> 芋葉 | 中藥圖典 |
芋葉 Yù Yè |
|
---|---|
別名 | 芋荷、芋苗、青皮葉、獨皮葉 |
功效作用 | 止瀉,斂汗,消腫毒。治泄瀉,自汗,盜汗,癰疽腫毒。 |
英文名 | Leaf of Dasheen |
始載於 | 《日華子本草》 |
毒性 | 無毒 |
歸經 | 心經、肺經、脾經 |
藥性 | 涼 |
藥味 | 辛 |
【異名】芋荷(《醫林纂要》),芋苗(《青囊雜纂》)。
【拉 丁 名】Colocasis esculenta(L.)Schott
【來源】天南星科植物芋。
動植物形態
芋,濕生草本。根莖卵形,常生多數小球莖,褐色,具纖毛。葉基生,2-3枚或更多,葉柄肉質,長20-90cm,綠色,基部呈鞘狀;葉片卵狀廣橢圓形,長20-50cm,質厚,盾狀著生,先端短而銳尖,基部耳形,耳片鈍頭,全緣,呈波狀。花序柄常單生,短於葉柄;佛焰苞長短不一,一般為長20cm左右;管部綠色,長約4cm,粗2.2cm,長卵形;檐部披針形或橢圓形,長約17cm,展開成舟狀,邊緣內鄭,淡黃色至綠白色;肉穗花序長約10cm,短於佛焰苞;雌花序位於下部,長3-3.5cm,中性花序位於中部,長3-3.3cm,雄花序位於上部,長4-4.5cm,先端驟狹,附屬器鑽形,長約1cm。期期2-8月。
【採集】7~8月採取。
【性味】辛,涼。
①《日華子本草》:"冷,無毒。"
②《綱目》:"辛,冷,無毒。"
③《醫林纂要》:"甘,平。"
用途
【功用主治】止瀉,斂汗,消腫毒。治泄瀉,自汗,盜汗,癰疽腫毒。
①《日華子本草》:"除煩止瀉,療妊孕心煩迷悶,胎動不安;又鹽研敷蛇蟲咬並癰腫毒,及罯敷毒箭。"
②《綱目》:"汁,塗蜘蛛傷。"
③《醫林纂要》:"斂自汗、盜汗。"
④《本草求真》:"治痘瘡潰爛成瘡。"
⑤《民間常用草藥彙編》:"利水和脾,消腫。"
【用法與用量】內服:煎湯。外用:搗敷或搗汁塗。
【選方】①治黃水瘡:芋苗晒乾,燒存性研搽。(《青囊雜纂》)
②治蜂螫,蜘蛛咬傷:芋葉搗爛,敷患處。(《湖南藥物志》)
|
出自A+醫學百科 「芋葉」條目 http://cht.a-hospital.com/w/%E8%8A%8B%E5%8F%B6 轉載請保留此連結
關於「芋葉」的留言: | 訂閱討論RSS |
目前暫無留言 | |
添加留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