臭黃荊子
A+醫學百科 >> 藥品百科 >> 中藥百科 >> 臭黃荊子 | 中藥圖典 |
臭黃荊子 Chòu Huánɡ Jīnɡ Zǐ |
|
---|---|
別名 | |
功效作用 | 消頭面風。治頭痛。 |
英文名 | |
始載於 | 《四川中藥志》 |
毒性 | |
歸經 | |
藥性 | |
藥味 |
【出處】 《四川中藥志》
【拼音名】 Chòu Huánɡ Jīnɡ Zǐ
【原形態】 臭黃荊,又名:斑鵲子、斑鳩站。
灌木,高約4米。小枝圓柱形,灰褐色,嫩時多柔毛,富含粘液。葉對生,葉柄短或近於無柄,被短柔毛;葉卵圓形至披針狀卵圓形,長2~6厘米,寬7~30毫米,先端短尖或漸尖,全緣或波狀起伏,有時頂端有一、二深裂,基部寬楔形或圓形,上面綠色,下面較淡,密被短毛,揉之有臭氣。聚傘花序,花淺黃色,苞片線形,萼筒短,有毛。具5齒裂,先端鈍;花冠筒狀,被短毛,略呈兩唇形,上唇頂端微凹,下唇3裂;雄蕊4;雌蕊1,子房上位。小堅果,直徑約4毫米。花期5~6月。
【生境分布】 生長於田坎或石縫中。分布我國西南部。
【功效與作用】 消頭面風。治頭痛。
【用法用量】 內服:煎湯,5~7錢。
【摘錄】 《中藥大辭典》
|
出自A+醫學百科 「臭黃荊子」條目 http://cht.a-hospital.com/w/%E8%87%AD%E9%BB%84%E8%8D%86%E5%AD%90 轉載請保留此連結
關於「臭黃荊子」的留言: | 訂閱討論RSS |
目前暫無留言 | |
添加留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