臭菘葉

跳轉到: 導航, 搜索

臭菘葉
Chòu Sōnɡ Yè
別名  
功效作用 祛風除濕。主風濕痹
英文名  
始載於  
毒性  
歸經  
藥性
藥味

【拼音名】 Chòu Sōnɡ Yè

【來源】 藥材基源:為天南星科植物臭菘的葉。

拉丁植物動物礦物名:SympIocarpus foetidus(L.)Salisb.

採收和儲藏:春、夏季採收,鮮用或晒乾。

【原形態】 臭菘,宿根草本。根莖粗壯,直徑達7cm。葉基生;葉柄長10-20cm;葉片長20-40cm,寬15-35cm,先端漸狹或鈍圓。花序柄外圍鱗葉長10-40cm,花序柄長3-20cm,粗l-1.2cm;佛焰苞基部席捲,中部腫脹,半擴張成卵狀球形,先端漸尖,下彎成喙狀暗青紫色,外面飾以青紫色線紋,長10-16cm,直徑4-5.5cm;肉穗花序短於佛焰苞,青紫色,直徑2.5-3cm,有長0.5-1cm的梗;花有臭味,兩性;花被片4,向上漸擴大,拱狀;雄蕊4;子房沉陷於花序軸上,1室,胚珠幾從室頂下垂。花期5-6月。

【生境分布】 生態環境:生於海拔300m以下的潮濕針葉林或混交林下,常於沼澤地區成大片生長。

資源分布:分布於東北黑龍江、松花江和烏蘇里江流域。

【藥理作用】 強心作用:臭菘的地上部分提取物,使蛙心收縮幅度增加11%-23%,但不影響心跳頻率,提示有強心作用。

【性味】 味辛;苦;性平

【功效與作用】 祛風除濕。主風濕痹

【用法用量】 內服:適量,搗敷。

【摘錄】 《中華本草》

關於「臭菘葉」的留言: Feed-icon.png 訂閱討論RSS

目前暫無留言

添加留言

更多醫學百科條目

個人工具
名字空間
動作
導航
功能菜單
工具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