肌電圖檢查

跳轉到: 導航, 搜索

肌電圖檢查(electromyography,EMG),應用肌電儀記錄肌肉在放鬆和收縮時的生物電活動同時監聽聲音變化,結合神經傳導速度測定,可確定神經、肌肉功能狀態的檢查方法。可用於肌病周圍神經病,神經終板疾病的檢查,可協助判別病變的部位、程度、預後。肌電圖廣泛應用於臨床醫學各學科。能鑒別肌原性或神經原性損害;區別周圍神經髓鞘損害和軸索損害;確定神經損傷及壓迫的部位、程度及預後;判定神經吻合後功能恢復的情況;判定咀嚼肌的功能,膀胱括約肌肛門括約肌的功能;又用於運動醫學針灸麻醉的研究工作。

現代肌電檢查朝著更定量化的方向發展、設計出肌電圖的定量分析、單纖維肌電圖、巨肌電圖等方法。

肌電圖檢查應根據不同的病情,選擇要檢查的肌肉及檢查的項目。

目錄

運動單位

脊髓前角細胞顱神經運動核的細胞及其軸突(神經纖維)通過神經終板支配數條肌纖維,由此構成運動單位。它是肌肉收縮的基本單位,其範圍因不同的肌肉而異:上肢肌肉運動單位的範圍大致為5~7mm直徑的圓形區域,下肢肌肉者約為7~10mm。在一個運動單位中肌纖維是分散分布的。不同肌肉的運動單位所支配的肌纖維數目差異很大。一個神經元所支配的肌纖維數目稱為神經支配比例,如肱二頭肌一個運動單位包含800條肌纖維,即神經支配比例為1:800;臀大肌 1:100,腓腸肌1:1934,面肌1:5~7,眼肌舌肌1:3~7,頸闊肌1:25等。一個運動單位支配的肌纖維數目越少,該肌的靈活性越高。肌電圖所記錄的運動單位電位,即是一個運動單位中肌纖維電活動的總和,而非單一肌纖維的電位。目前已有專門的設備,來記錄和分析單個肌纖維的電活動,這稱為單纖維肌電圖,對終板病變有較大的診斷價值。病理情況下,運動單位的範圍及神經支配比例發生變化。神經原性損害時,病變的神經元功能喪失,其附近正常神經元的神經纖維以芽生的方式去支配病變神經元所支配的肌纖維,因此使運動單位的範圍增大;在肌原性損害時,由於一個運動單位中肌纖維本身的病變,正常功能的肌纖維數目減少,因此運動單位範圍減小。運動單位的生理特性為:①肌肉收縮時,不同運動單位的活動並非同時開始,而是相繼的,即在某一時程內,只有一部分運動單位興奮,從而保證肌肉收縮的穩定和持續。②正常情況下參與興奮的運動單位的數目可根據生理需要而改變,即肌肉輕度收縮時參與興奮的運動單位數目少;大力收縮時,則數目多。病理情況下,由於病損使運動單位數目減少,肌肉收縮時不能動員足夠的運動單位興奮,因此產生不同程度的癱瘓。如果疾病呈慢性病程,殘存的運動單位便以增加活動頻率的方式來代償。③對不同刺激的反應不同:刺激強度增大時,興奮的神經纖維數目增多,反應的強度也越大。刺激強度大到一定程度時,刺激閾不同的神經纖維都能被興奮。

肌電圖檢查的方法

現代的肌電圖儀包括放大器、示波器、揚聲器、刺激器、記錄器、平均器幾個部分。平均器是現代肌電圖機不可缺少的部分,其主要功能是從噪聲中提取所需的電信號。此外肌電圖儀還備有電子記憶系統

肌電檢查可應用多種電極,最常用的是同軸單心或雙心針電極(插入肌腹用以檢測運動單位電位)、表面電極(置於皮膚表面用以記錄整塊肌肉的電活動,因此可用來記錄神經傳導速度,脊髓反射、肌肉的不自主運動等)及複式電極(用以測量運動單位的範圍的大小)。大多數情況下肌電圖檢查時要用針極插入受檢的肌肉,因此是一種有痛苦的檢查,不可濫用。

檢查過程中要觀察針極插入時的電活動,觀察放鬆時的情況,而後令受檢者使肌肉輕收縮和大力收縮,觀察運動單位電位的改變、包括時限、波幅以及數目的多少。在觀察肌電圖形改變的同時,監聽伴隨的聲音的改變。一般每塊肌肉測20個點,以取得運動單位電位波幅和時限的平均值。

除常規肌電檢查外可根據需要作神經傳導速度的測定,包括運動傳導速度及感覺傳導速度的測定。可使用同心針電極或皮膚表面電極記錄。

①  運動傳導速度(MCV)的測定,一般用電方波在神經乾的遠近兩端進行超強刺激,在所支配的肌肉上分別記錄這兩次刺激所產生的反應,測定兩點上的潛伏期(從開始刺激到開始產生反應之間所需要的時間)、兩個刺激點之間的距離,以及遠端刺激點到記錄點的距離,用下列公式計算運動神經傳導速度。正常人的運動神經傳導速度大約為50m/s左右。

②  感覺神經傳導速度(SCV),用順行法及逆行法記錄,前者比較常用(在神經的遠端刺激,近端記錄)。多用表面電極,亦可用感覺針極置於非常接近神經乾的部位進行記錄。根據刺激點到記錄點的距離和記錄點神經電位的潛伏期、可計算傳導速度。感覺神經傳導速度檢查比運動神經傳導速度檢查敏感,常在病變的早期,甚至在病人尚無異常症状和體征時感覺傳導速度就可以出現異常。

神經傳導速度檢查所獲得的結果,反映整個神經干(包括快纖維及慢纖維)傳導衝動的能力、誘發的電位代表神經纖維興奮的總和。潛伏期代表最快纖維的傳導時間誘發電位的波幅反映參與傳導的纖維的數目,以及這些纖維活動的同步的程度。誘發電位持續的時間代表最快纖維與最慢纖維傳導性能的差異。如果參與傳導的各種纖維不同比例地減少,誘發電位持續時間延長,波幅下降,位相增多。

正常肌電圖

正常肌肉在完全鬆弛時,運動單位無活動,測不出動作電位,示波器上顯示一條直線,這稱為電靜息。當針極插入肌肉時可見基線漂移或見時限1~3ms 波幅100┢V電位爆發(插入電位)、旋即消失、這可能是針極對肌纖維的機械刺激所引起。針極接近終板區域時可見不規則的波幅50┢V,時限1~3ms的小波,伴隨有海嘯樣聲音(稱為終極噪聲),有時亦可出現雙相小尖波,稱為終板電位,第一相為負相,波幅250┢V,時限1~5ms。

肌肉輕收縮時,可記錄出單個的運動單位電位,運動單位內肌纖維電活動的總和。在同一肌肉不同部位記錄出的運動單位電位可有不同的時限、波幅、及波形。正常運動單位電位的時限大約為 5~15ms、頭面部肌肉時限短,而四肢軀幹肌肉時限較長。時限還受年齡、疲勞程度、使用的電極等因素的影響,如1歲以內者三角肌運動單位的平均時限為8.8ms,而到75歲則為15.7ms。運動單位電位的波幅也因肌肉的不同、針極的位置不同,用力大小的不同而異,變動甚大。運動單位電位的波形中二、三、四相佔大多數,其中二、三相的佔80%左右,單相佔15%,五相和五相以上的多相波只佔少數。每塊肌肉含數百至數千個運動單位,作不同程度的用力收縮時參加收縮的運動單位數量不同,記錄的運動單位募集形式亦異,肌肉輕度收縮時只有少數個運動單位活動,此時記錄的波型中運動單位清晰可辨。這種波型稱單純相;中度收縮時,參與活動的運動單位數目及每個運動單位的放電頻率亦增加,部分運動單位電位互相重疊基線不很清晰,但仍可辨認。這種波型稱混合相。用大力收縮時,全部運動單位參與活動,運動單位電位密集,互相重疊,基線不能分辨,呈現干擾相。

異常肌電圖

在一些神經病、肌病等肌電圖中可出現異常。

①  插入電位異常。針極插入時可出現持續一段時間的由各種電位成分組成的一系列電活動,而後頻率及波幅逐漸自發地衰減,這種現象稱為插入電位延長。多見於失神經支配的肌肉。有一種特殊形式的插入電位延長,可在肌電圖儀揚聲器中聽到類似摩托車起動的聲音稱為肌強直發放,為肌強直現象的特殊表現,常見於先天性肌強直、萎縮性肌強直副肌強直等疾病,但亦可見於多發肌炎進行性肌營養不良,少數周圍神經損傷運動神經元病

②  自發性電位。正常靜息狀態的肌肉無自發性放電、有病理改變的肌肉安靜時也可出現各種自發電活動。纖顫電位是肌纖維的自發放電,是很有意義的病理電位。時限<3ms、波幅在 5~100┢V左右,伴隨著「滴答」的聲音,呈雙相尖波,開始為正相,繼之為負相,頻率1~30次/秒。多見於神經原性損害,少見於肌病,罕見於正常的肌肉。正銳波常與纖顫電位伴發,開始為起始較快的正相銳波,隨後為一個時限很長波幅很低的負相波,音調較為粗鈍。這種電位是細胞內外電流在接近點受阻的現象,見於失神經支配較久的肌肉或某些肌原性疾病。束顫電位在形態、波幅和時限上與運動單位電位無明顯差別。但發生於病人肌肉完全鬆弛時。束顫電位有兩種。單純束顫電位是一個運動單元的自發性動作電位,有單相、雙相或三相。僅出現單純束顫電位診斷價值小。複合束顫電位是病變運動單位所屬肌纖維群不自主收縮所產生、呈多相波形,為病理性,見於慢性前角細胞病變、神經根或周圍神經刺激性或壓迫性損害。偶見於肌病。

③  肌肉隨意收縮時的異常肌電圖。病理情況下肌肉輕收縮時,運動單位電位的時限可發生變化:神經原性損害時時限延長,肌原性損害時時限縮短。病理情況下運動單位電位的波幅亦可發生變化:神經原性損害波幅增高,肌原性損害波幅降低。同時亦可有波形的變化,表現為多相電位的比例增加,神經原性損害時多為群多相電位增加,肌原性損害時短棘波多相電位增多。

正常情況下,肌肉作最大收縮時的肌電圖呈干狀相。病理情況下,最大收縮時的肌電圖大致分為二類。一類是減少型,因不能動員足夠的運動單位參與興奮,因此出現運動單位電位數目減少的現象,肌肉最大收縮時出現單純相或混合相。甚至完全癱瘓的肌肉出現病理性電靜息。減少型常見於神經原性損害。另一類是病理干擾相表現為高頻率放電、波形瑣碎。同時伴有波幅降低,圖形密集的程度與肌力極不平行(圖6)。

肌電圖的臨床應用

可以藉助肌電圖區分神經原性損害和肌原性損害。運動神經元疾病,如進行性脊髓性肌萎縮肌萎縮側索硬化脊髓灰質炎後遺症均可呈現典型的神經原性損害的表現:束顫電位明顯,可見纖顫電位、正銳波,運動單位電位時限延長波幅增高,多相電位增多大力收縮呈減少型,運動神經傳導速度正常或稍減慢,感覺神經傳導速度正常。

應用肌電圖可鑒別周圍神經病是以軸索損害為主還是以髓鞘損害為主。前者肌肉放鬆時可有自發電位,輕度收縮時運動單位電位時限延長,波幅增高,大力收縮時運動單位電位數目減少,神經傳導速度正常或稍減慢,誘發電位波幅降低,單纖維肌電圖纖維密度增加。這類以軸索損害為主的周圍神經病中最常見的有酒精中毒性神經病、缺血性神經病、卟啉病腓骨肌萎縮症軸索型、維生素B1缺乏性神經病、藥物中毒神經炎。而髓鞘損害的周圍神經病,肌肉放鬆時無自發電位,運動單位電位的波幅及時限正常,重收縮時運動單位電位的數目大量減少,神經傳導速度明顯減低,單纖維肌電圖呈正常的密度。這一類中最常見的有糖尿病性神經病,腓骨肌萎縮症的髓鞘型,白喉性神經炎,癌性神經病,多發性感染性神經根神經炎,壓迫性神經病等。

各種肌病除具有肌原性損害的一般肌電圖表現外,還具有自己獨特的肌電圖表現,例如進行性肌營養不良可有較多的自發電位;多發肌炎可有多量的纖顫電位。不同期的肌炎變化不同,特別是慢性期者可呈多樣的變化。先天性肌強直及萎縮性肌強直可見肌強直發放。重症肌無力,無自發放電,隨意收縮時運動單位電位可正常,但肌肉易疲勞,持續收縮30秒以內即出現運動單位電位波幅進行性衰減神經傳導速度正常,用脈衝電反覆刺激神經干,可見低頻遞減現象(低頻脈衝刺激後波幅遞減)。肌無力症候群可見重複頻率刺激高頻遞增現象。

關於「肌電圖檢查」的留言: Feed-icon.png 訂閱討論RSS

目前暫無留言

添加留言

更多醫學百科條目

個人工具
名字空間
動作
導航
功能菜單
工具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