脊髓灰質炎後遺症

跳轉到: 導航, 搜索

脊髓灰質炎後遺症是指脊髓灰質炎是由一組親神經病毒引起的急性傳染病。主要損害脊髓前角細胞,導致運動神經纖維變,使支配的肌肉產生弛緩性癱瘓。本病好發5歲以下兒童,故稱「小兒麻痹症」。 小部分留下癱瘓後遺症,受累肌肉出現萎縮神經功能不能恢復,造成受累肢體畸形

目錄

脊髓灰質炎後遺症的病因

脊髓灰質炎病毒感染

發病後病毒主要侵犯脊髓灰質運動神經,中心區神經細胞壞死,中心區周圍炎性浸潤水腫,導致相應周圍神經癱瘓。嚴重者,患兒死於急性期;較輕者,後遺軀幹及肢體畸形,故稱嬰兒後遺症

脊髓灰質炎後遺症的症状

1、肌肉功能的不平衡:如馬蹄內翻足畸形高弓足等。2、肌肉、筋膜變性攣縮:如髖屈曲外展外旋畸形、脊柱側凸、膝屈、反屈、外內翻等。3、骨骼發育畸形、縮短畸形、肌肉廢用性萎縮等。

脊髓灰質炎後遺症的診斷

脊髓灰質炎後遺症的檢查化驗

該病病程根據灰質破壞的程度、水腫吸收快慢,臨床可分為急性期2周,恢復期3周至2年及後遺症期,各期臨床表現不同,治療任務各異。急性期以搶救生命為主;恢復期採用各種方法,促進神經功能恢復,改善癱瘓肌的營養,防止肌萎縮,引起肢體畸形;後遺症期,治療任務主要為矯正軀幹及肢體已形成的畸形,此乃外科治療的目的。

脊髓灰質炎後遺症的鑒別診斷

1、患脊髓灰質炎病史;2、肌肉弛緩性癱瘓肌肉萎縮、骨與關節畸形體征出現;3、X線片顯示畸形所見。

脊髓灰質炎後遺症的併發症

脊髓灰質炎後遺症臨床表現基本與先天性、姿態性畸形相似,所不同的是,前者為神經源性肌力平衡失調,導致骨質關節畸形癱瘓肌肉為不可逆性病變。而後者則為先天骨質畸形或姿勢不正,被動牽拉某些肌功能暫時消失,非神經源性,畸形矯正後,肌功能還可恢復,為可逆性。脊髓灰質炎後遺症常見的癱瘓肌有:脛前、後肌,腓骨長、短肌股四頭肌闊筋膜張肌和臀肌等。上肢較少發生,僅以三角肌癱瘓較多見。脊柱周圍肌癱瘓者更少見。常見畸形有足部的馬蹄內、外翻足高弓足、仰趾、爪形趾;膝部的膝內、外翻、反屈;髖部屈曲、外展、外旋;上肢外展功能喪失,肘部畸形較少。脊柱以側凸為主。

脊髓灰質炎後遺症的預防和治療方法

治療原則:1、防止畸形、促進肌肉的恢復及適應癱瘓後的康復治療,不同階段按不同的重點與要求給予治療。2、後遺症期(二年後)治療是繼續功能訓練,支架保護和選用適當的手術治療(如軟組織手術、肌腱移位元術、骨性手術等)。

脊髓灰質炎後遺症的護理

1、必須普遍接種疫苗,常用的有以下2種:

(1)滅活疫苗(IPV) 優點是安全,一般用於免疫功能缺陷者及其家庭成員,也可用於接受免疫抑制劑治療者;缺點是價格較昂貴,免疫維持時間較短,且需重複注射,腸道不能產生局部免疫能力。

(2)減毒活疫苗(OPV) 優點是使用方便,95%以上的接種者產生長期免疫,並可在腸道內產生特異性抗體,使接觸者亦可獲得免疫效果;但由於是活病毒,故如用於免疫功能缺陷者或免疫抑制劑治療者可引起癱瘓

2、一旦發現病人,應自起病日起至少隔離40天 患者衣物用具應煮沸或日光下曝晒2小時消毒密切接觸者,應連續觀察20天,未服過疫苗者可注射丙種球蛋白0.3~0.5ml/kg。

參看

關於「脊髓灰質炎後遺症」的留言: Feed-icon.png 訂閱討論RSS

目前暫無留言

添加留言

更多醫學百科條目

個人工具
名字空間
動作
導航
功能菜單
工具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