聤耳

跳轉到: 導航, 搜索

聤耳(suppurative otitis media),發生於中耳部的急性或慢性化膿性耳病。其特徵是急性發作者,初起耳內瘙癢,繼而暴腫赤熱,劇烈跳痛,耳竅流膿,伴有怕冷發熱全身症状;慢性發作者,初起耳內脹痛,繼而耳竅流膿,疼痛減輕,有全身不適,發熱等症状。因有耳竅流膿,所以又叫耳膿。相當於西醫的化膿性中耳炎。治療以清肝火,化濕熱為原則。

聤耳屬急性者,多由外感風火濕熱而成,亦有因污水灌耳及挖耳損傷等而誘發;屬慢性者,多由肝腎陰虛虛火上亢,或患傳染病後餘毒未盡所致。臨床分兩型:①急性者。發病前有感冒或游泳、沐浴、洗頭等污水灌耳,或挖耳損傷等病史。發病急劇。初起瘙癢,或有充塞壓迫的感覺;繼而暴腫,疼痛劇烈,如錐刺,雞啄,直到耳竅流膿,疼痛稍有減輕。伴有怕冷,發熱,納呆便秘,溲赤,苔黃膩脈弦數等症状。治宜清肝火、化濕熱,方用龍膽瀉肝湯加減。若損及骨膜,則轉為慢性。②慢性者。有急性聤耳、麻疹傷寒等病史。初起耳內腫脹、疼痛;久之則潰膿稀薄,青白或黑臭。伴有低熱眩暈耳鳴聽力減退苔薄黃舌質紅,脈細數等症状。病程長達數年至數十年,久不收口,或愈後反覆發作。治宜補腎養陰清熱,方用知柏八味丸加減。外治:用青吹口油膏塞入耳竅,一日數次,或用黃連冰片油外滴。

關於「聤耳」的留言: Feed-icon.png 訂閱討論RSS

目前暫無留言

添加留言

更多醫學百科條目

個人工具
名字空間
動作
導航
功能菜單
工具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