竹砂仁

跳轉到: 導航, 搜索

竹砂仁
Zhú Shā Rén
別名 竹果、竹紅菌、竹花、竹生小肉座菌
功效作用 祛風除濕解毒止癢。主風濕性關節炎外陰白斑
英文名  
始載於  
毒性  
歸經  
藥性
藥味

【拼音名】 Zhú Shā Rén

【別名】 竹果、竹紅菌、竹花、竹生小肉座菌

【來源】 藥材基源:為肉座菌科真菌竹小肉座菌的子座

拉丁植物動物礦物名:Hypocrella bambusae(Berk.et Br.)Sacc.

採收和儲藏:全年可采,採摘後晒乾,備用。

【原形態】 子座近半球形。新鮮時粉紅色或淺肉色,較鬆柔,干後變為灰黃色或紅褐色,較堅硬,表面有不規則的喙狀突起,內部粉紅色至深紅色,直徑0.7-1.5(-2)cm。子囊殼單列,埋生於子座的外圍,殼壁透明無色,子囊殼(620-700)μm×(520-680)μm。子囊細長,(350-430)μm×(16-20)μm。子囊孢子蠕蟲形,8個,右旋扭曲,(270-310)μm×(8-10)μm,透明無色至微黃色,成熟後斷裂成段,每段長20-30μm。側絲稍長於子囊,頂端略膨大。

【生境分布】 生態環境:生於箭竹的節間或近節處。

資源分布:分布於雲南、四川、西藏等地。

【性狀】 1.性狀鑒別 子座近半球形,直徑0.7-1.8cm,灰黃色或紅褐色,表面有不規則的喙狀突起。質較堅硬。斷面棕褐色。

2.顯微鑒別 子座橫切面略呈扇形。子囊殼單列,瓶形,直徑500-700μm,殼壁無色,內有多數子囊及側絲。子囊長300-450μm,直徑15-20μm;子囊孢子蠕蟲形,8個,扭曲成麻花狀,約與子囊等長,成熟後斷裂成段。側絲略長於子囊。子座其他部位為棕褐色菌絲

化學成份】 竹砂仁含5%D-甘露醇(D-mannitol),竹紅菌素(hypocrellin)A、B,過氧竹紅菌素(peroxyhpocrellin),十六烷酸(hexadecanoic acid)和十八烷酸(octadecanoic acid)。

【鑒別】 (1)取子座橫切面,置紫外燈下觀察,子囊殼部位顯藍色熒光,其餘部位顯棕紅色熒光,滴加稀鹼液後,菌絲變為綠色,熒光消失。

(2)本品乙醇浸出液顯鮮紅色,在465nm處有最大吸收峰。

【性味】 辛;澀;平

【功效與作用】 祛風除濕解毒止癢。主風濕性關節炎外陰白斑

【用法用量】 內服:煎湯,3-10g;或浸酒

【摘錄】 《中華本草》

關於「竹砂仁」的留言: Feed-icon.png 訂閱討論RSS

目前暫無留言

添加留言

更多醫學百科條目

個人工具
名字空間
動作
導航
功能菜單
工具箱